好上学,职校招生与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好上学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好上学

>

职校资讯

>

招生信息

天长市工业学校怎么样(天长工业学校在哪个区)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2-07-18

安青网讯“10月的时候,组织了萧县师范学校特色班的学生到天长市来,到学校、企业转转看看;这个星期,我们组织萧县师范学校老师到江苏省常州市开展技能培训;11月底,我们还要在萧县师范学校开展一场校园招聘会,把企业带过去,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说起这个11月,天长市工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曹福泉的工作簿上记满了各种行程安排,出现最多的名字是萧县师范学校。

2017年,作为天长市对口扶贫萧县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帮扶的重担落在了天长市工业学校的头上,自此,开启了该校对萧县师范学校为期三年的结对帮扶工作。这三年,该校不仅送知识、送技能,对萧县师范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贫、扶志,还对结对校教师队伍进行技能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为当地带来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变化。

将特色班开到三百多千米外的扶贫点

“当时接到这个扶贫任务的时候,我们是计划着面向萧县师范学校开设两个特色班,拿出我们的王牌专业机电专业进行培养,但后来考虑到两校之间的距离太远了,学生过来着实不方便,我们决定在当地开设特色班”。回想扶贫之初,曹福泉依旧记忆深刻,尤其是自己初到萧县师范学校时,学生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神,以及略显寒酸的教室,深深扎痛了曹福泉及同行的众人。

“我们的特色班在三楼的一间教室,走进去除了几张桌椅,无任何装饰,墙壁还不时地掉着灰,不仅卫生堪忧,连个像样的书柜都没有,更别提什么教室文化了”。曹福泉说,当天下午,大家就买来了书柜、新书和几麻袋的学习用品,给学生召开了第一次班会,和大家聊聊知识的重要性,“越是贫穷,越要努力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现状”。

晚饭后,大家连夜布置教室,将斑驳的墙面粉刷一新,之前拿惯了粉笔的教师们动手做踢脚线,将各种激励人心的标语挂上墙。一夜过去,看到焕然一新的教室,学生们眼里泛着光。

曹福泉说,那一次大伙在那边呆了三天,白天走访学生家庭对接学校和当地教育局,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晚上开会布置工作,商讨教学计划。“既然接下这项扶贫任务,我们就要花点心思,想着怎么干好,不是来了讲几句话、上节课后,拍拍屁股走人,扶贫和教育一样,不能搞花架子。”会上,曹福泉如是说。

就这样,天长市工业学校萧县师范学校特色班首批两个班正式开班,学校制定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派出骨干教师定期北上授课。当地教学器材欠缺,学校就送去机械设备。

2018年,随着教学合作的深入,学校再开两个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班。“萧县那一带人口多,幼儿园多,幼儿教师的缺口比较大,加上萧县师范学校以师范专业为主,所以我们决定围绕这一需求,培养对口人才”。曹福泉说,就本校而言,前身本就是天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该校的老牌拳头专业,师资、教学非常成熟,各种条件撮合下,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班如期开课。

送技送关爱 多元活动丰富学生成长

“感谢各位领导,谢谢你们教娃知识,还送他这么多学习用品,回回来都带钱、带物的,我们一家真是感激不尽”。这是10月16日、国家扶贫日的前一天,发生在天长市工业学校教师们在萧县开展家访时的一幕,该校特色班学生龙龙(化名)年迈的爷爷看到教师们开车将孩子送回来,老人家激动地连连道谢。

龙龙是孤儿,是爷爷一手拉扯大的。爷孙俩住在20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里,门口的一条小路泥泞不堪,不仅出行不便,也阻断了爷孙俩生活的希望。当天,天长市工业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吕海祥一行进行常规的家访,上门了解龙龙家的情况,一番慰问,让老人家感动的热泪眼眶。

三年来,这样暖心的故事在家访路上不断上演。为了帮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坐进教室,对口帮扶开始后,天长市工业学校便开始家访工作,摸底登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信息,对每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每学期500元~600元的生活补贴。

为了拓宽这群学生的眼界,多次组织特色班的学生走进天长市工业学校,走进天长市当地的企业。“很多学生都是长这么大头一回出这样的远门。当时就有个女生在看了我们的宣传片后,说她很喜欢这里,今后毕业了就来我们这就业”。吕海祥说,目前第一届特色班的学生中已有六七个毕业生到天长市就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些学生毕业了只要肯来,我们给安排食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今年是首届机电专业特色班的就业年,为了将这批学生“送上马”再“送一程”,天长市工业学校联系、组织了当地一批优质企业,计划于11月底北上开展一场校园招聘会,为这届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能为他们考虑的,我们基本上都考虑到了。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们很争气,专业知识学得都很扎实,整个人精气神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色班成为当地的标杆班级。”说到这,曹福泉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技能培训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开设两个特色班,只能惠及两个班的学生,三年期满后,后面的学生怎么办?这个问题一度萦绕在曹福泉和该校扶贫队伍的心头。为了将扶贫工作做扎实,学校决心延伸服务内涵,于今年11月初组织萧县师范学校教师赴常州参加技能培训。

“看似是对学生的帮扶,但实际上不是的,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已经上升到两所学校间的交流和互动,班主任、专业教师间有互动,校领导间有交流”。曹福泉说,之前学校派去教师授课,只能了解到教学业务层面的问题,学校的管理层面依旧不了解,为此今年4月份特派出副校长吕海祥赴萧县师范学校开展精准扶贫。

过去的大半年里,吕海祥每个月都去一次萧县师范学校,一呆就是好几天,除了常规的授课、家访,吕海祥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即参加学校行政例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一些决策。正是这种深度的交流,让吕海祥觉得有必要对萧县师范学校的教师队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希望通过这些培训,能让他们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不断优化,从而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方传江,天长市教育体育局总督学,分管全市教育扶贫工作,曾多次随该校扶贫队一起到萧县师范学校,对该校的扶贫工作有着切实的体会。“天长市工业学校的扶贫工作做得很扎实,深受学生家长的肯定,尤其是家访时,学校的教育对一个家庭的改变,让我深受震撼”。方传江说,今年是全国脱贫攻坚年,教育扶贫是扶贫、扶志的关键一环,天长市工业学校的扶贫之举为全市教育扶贫工作做了很好的表率。

扶贫答卷

天长市:“六个确保”浇出教育扶贫花

五年来,在天长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长市教育体育局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立足基层,针对实情,落实“六个确保”,将各项教育扶贫政策落实、落细,大力实施教育帮扶和援助行动,从源头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了教育扶贫工作扶出变化、扶出成效、扶出亮点。

落实资助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五年来,该市累计资助全学段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0648万人次,发放资金15115万元;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2749人,发放贷款2021万元。成立了天长市贫困学生资助委员会,建立助学基金,五年累计资助大学新生565人,发放资助金198.1万元。该市地方财政投入教育扶贫资金将近400万元,对外地户籍在该市就读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天长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了资助全覆盖、标准最高档,其中资助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88人次,天长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847人次。

强化政策宣传,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知尽知”。每年,该市都要深入细致地开展教育系统学生资助政策集中宣传月活动,做到“三个全覆盖”(各校明确分管资助、扶贫工作负责人和业务经办人全覆盖,各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确保农村专干全覆盖,通过宣传确保政策知晓全覆盖)。

加强控辍保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返尽返”。近年来,各校增强了控辍保学的意识,压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局面,确保了没有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天长市益智九年制学校和其他学校高度重视残疾儿童教育工作,对于少数不能按时到校的残疾儿童制定“一人一案”,落实送教上门的措施,确保他们的受教育权利。

针对新冠疫情,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学尽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局早早谋划线上教学,同步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线上学习,迅速对全市学生线上学习困难进行摸排,重点关注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为300多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学习难题,免费提供了12部手机、16条网络宽带,为176名学生提供免费手机流量,为117名困难家庭免费提供为期半年的数字电视服务,确保学生线上零辍学。

规范档案管理,确保资助情况“应录尽录”。一是规范纸质档案。全市各校按照市教育体育局统一要求,建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袋”(学生档案袋,学校档案袋,扶贫户档案袋),全面确保“资助有记录”。二是维护“系统”档案。全市每学期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情况,及时录入并维护“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和资助数据质量。

提升帮扶成效,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扶尽扶”。全市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对一”帮扶机制,制定帮扶计划,对资助对象明确专人定向帮扶,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父母常年外出、父母离异、家庭成员重大疾病等特殊群体开展各式各样的帮扶工作,组织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其兴趣爱好与特长,减轻孤独心理,增强生活情趣。

扶贫先锋

吕海祥:扶贫路上架起连心桥

当2020年的教育结对帮扶任务下达后,天长市工业学校党委成员、副校长吕海祥第一时间报名,主动要求前往扶贫工作第一线。本来校党委考虑到他家的特殊情况,不同意他前去扶贫的,但吕海祥还是说服了爱人和学校党委,毅然挑起这一重担,并于4月23日起成为天长萧县结对帮扶的扶贫干部,负责对萧县师范学校进行为期八个月的扶贫工作。

吕海祥走马上任后,事事亲力亲为。节假日,他带领扶贫组成员加班加点制定了2020年帮扶工作计划和相关方案,还做好了2020年教育帮扶结对预算,迅速地把扶贫工作带入正规。

增设特色班,扩大教育扶贫辐射面。天长市工业学校与萧县师范学校的教育结对帮扶活动始于2017年,当年双方协商组建了特色班,这本身就是教育扶贫的创新之举。4月,当吕海祥成为扶贫干部后,他第一时间向校党委建议在萧县师范学校招两个春季班。7月,吕海祥建议秋季继续招收100名学生组建两个特色班,努力提高帮扶力度、扩大帮扶幅度。

扶贫先扶智,精心组织爱心送教。5月份,他选拔了五位优秀教师前往萧县师范学校送教,这些教师不仅带去了精彩的专业课,还带去了契合职业教育高考需求的文化课;7月,他选拔了四位骨干技能教师到萧县师范学校进行技术人才结对帮扶和交流职业教育招生工作;9月,他选拔了四名思想政治课教师送去几节思想政治课,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争取资助资金,捐资助学不落一人。每一次去萧县师范学校开展帮扶工作前,吕海祥都会核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并尽力向校党委多争取一些资助资金。出发前,他还去检查、核对那些资助金和物品,生怕漏掉一个。5月以来,累计惠及萧县师范学校59名特色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还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添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

走访建档立卡家庭,结对帮扶不落一户。10月以来,吕海祥不顾工作的繁忙和身体的劳累,加入萧县师范学校开展的“结对帮扶大走访”活动,他们不顾乡村偏僻、路途遥远、泥巴路难行,走访了特色班全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为每户送去了1500元的结对帮扶慰问金。

10月15日,在吕海祥的撮合下,30位萧县师范学校的学生和8位老师应邀到了天长市工业学校。“天长市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数量众多,希望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为学生们与我市企业之间架设桥梁,鼓励他们来这边就业。”吕海祥说。

吕海祥就是这样一位实干型的扶贫干部,他要求天长市工业学校的一切扶贫工作都要做实,只有落实到实处的扶贫工作才是真正的扶贫。

领导点评

高质量教育扶贫才能真正“拔穷根”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脱贫攻坚以来,我市教育系统严格按照“六个确保”要求,人人关注贫困人口,积极宣传扶贫政策,多方落实助困措施,确保没有一人因贫而辍学,让他们留得住、过得好、学得进。

摆脱贫困,既要摆脱物质的贫困,更要摆脱精神的贫困。只有信心和决心“脱贫”,才能生出“我要富”的内生动力;只有观念和思路“脱贫”,才能具备“我能行”的致富本领。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育。推进扶贫,防止返贫,教育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我们必须高质量推进教育扶贫,切实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改变家庭状况,教育扶助子女,阻断代际传递。

教育扶贫人是一群有大爱情怀的人,他们树立修身立德以育人的工作目标、培育淡薄宁静以养心的工作理念,在扶贫工作中始终做到心地善良、心情温柔、待人友善、成人达己,他们的辛勤劳动值得肯定,他们的工作业绩值得褒奖。

“知识改变命运”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必须牢牢抓住教育扶贫这个根本,确保教育扶贫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我们会继续走在教育扶贫之路上。

□天长市委教育体育工作委员书记、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叶晓东

采访札记

天长教育扶贫工作与其说是一次县域间的结对帮扶,不如说是一场爱的传承是一次次爱心助学在多年后结出的善果。

天长市工业学校结对帮扶萧县师范学校,开展送教送技,离不开天长市工业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与支持,更离不开那些奔波两地、送教进课堂的一线扶贫专干、送教教师,但这背后还有一股力量推动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那就是天长市工业学校校长曹福泉的持续关注和推动,即使本校工作已够忙碌,但在得知市里有这项扶贫任务时,他还是主动揽活、亲赴萧县、深入课堂、带头家访、因时因地调整教学计划,每一项都亲力亲为,生怕一个松懈没有抓好。身边的人经常心疼地劝他歇一歇,他总是摆摆手说:“我们做事情不能虎头蛇尾,既然干了就要做得漂亮。在我这,只要前面有‘天长’两个字,那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就没二心。”

正因为曹福泉的这份“不二之心”,萧县师范学校特色班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班成了学校的标杆班,他们学到一手技能,成了天长市各企业屡抛橄榄枝的对象。但他们不知道,他们眼中的曹校长一片痴心的背后还有一份特殊的情愫。

“小时候家里穷,学费经常交不起,记得有一年正月初六,母亲就出门去借学费,但借了好多家,六元钱都没能凑齐,学校知道后,直接免去了学费”“当年从铜城中学考大学时,18.20元的各项考前费用,我家拿不出来,也是学校免的”“我自己的求学时代,也是在不断地收到资助和关爱,体会到别人搭把手的那股温暖,对扶贫有着切实的体会,所以现在我有能力了,自然要回报社会”……曹福泉说,正是这种想要回报社会的念头,推着自己在对口帮扶时总想多做一点。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求学时代的受助经历温暖了曹福泉此后的人生,也让他在接手对口扶贫工作时,播下更多爱心的种子,传承更多的爱。

□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刁春有、丁兆安采写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热招院校推荐

更多院校>
(c)2024 www.wyfx20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浙ICP备2023018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