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中专和公办院校有什么区别(青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的吗)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2-07-14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母亲”的解释是“有子女的女子,是子女的母亲”;意思倒是非常准确,但总觉得缺少点儿人文的东西。对“母校”的解释是“称本人曾经在那里毕业或学习过的学校”;意思也无可厚非,但总觉得不热乎。学校,首先要有学生,再有对学生成长像母亲一样呵护、关怀、教育的老师。有了人,还得有个地儿,再有些事儿,更多些感情,就构成了“母校”的全部内涵。忽然一天,年近半百,前面的“母”,不在了;后面的“校”,也找不着了。那份无助、惆怅、失落、纠结……正如,我对益都师范,我永远的母校,110岁的“母亲”!
益都师范的历史沿革
1898年戊戌变法的贡献之一是“废科举,兴学堂”。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奏陈办理《山东学堂事宜及试办章程》。清政府饬令各省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设小学堂及蒙养学堂。1902年,青州知府冯汝骙奉诏将松林书院改称青州府官立中学堂;旌贤书院改称青州府官立蚕桑学堂;云门书院改称青州府官立师范学堂,但师范学堂未招生。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青州府官立师范学堂正式开办,于夥巷街租赁民房办学,招生16名。清末的青州府官立师范学堂,以培养高等小学堂教习为主要目的,在府属各县范围内招生。学生遵守《奏定学堂章程》,学制五年,课程设置与普通中学堂大致相同。另设教育学,其每周授课时数仅次于经学。设监督、监学、庶务各一人。监督即校长,由知府兼任,如宣统间,知府鲍心增任监督,府学赵汝弼任副监督;监学,又叫堂长,即教务主任,首任为青州府学教授樊春林,继任赵承元;庶务,又叫总理,后改称事务。这就是山东省益都师范学校的发端,后迁天齐庙办学,同时整修改建云门书院。
▲于明信(1882—1948)字丹绂,临淄区齐都镇葛家庄人,民国初期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1910年任官立青州府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三女于若木为中共元老陈云夫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式迁入考院(云门书院)办学。宣统二年(1910),于丹绂受任官立青州府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于明信(1882—1948),字丹绂,临淄区齐都镇葛家庄人,民国初期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其三女于若木(1919-2006)为中共元老陈云夫人。
▲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门(1908—1937)
民国元年(1912),官立青州府师范学堂更名为官立青州府师范学校。
民国三年(1914),山东省政府对全省师范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将登州、莱州、胶州、武定等数处师范合并于益都,定名为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当时“省立一师”在济南,始建于1902年10月;“省立二师”在曲阜,始建于1905年;“省立三师”在聊城,始建于1904年4月)。刘尚敬受任四师校长。学校在卫街西首路南原广仁堂故址建教室五口,学生宿舍三排及其它设施,称南舍。
民国四年(1915),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创设附属小学,租赁城里当铺南楼为教室上课。所以,现在的山东省益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也已建校整整100周年了。
▲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一院二门内之甬道
民国五年(1916),省立四师在参府街参府衙门建教室两排,附小师生迁入上课。
民国八年(1919)5月9日,四师、十中等校学生及社会各界数千人集会于法庆寺,成立“青州学生救国联合会”,声援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并举行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活动。
民国十三年(1924)5月,四师学生王蔚明在青岛《胶澳日报》发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一文,副刊主编邓恩铭来四师找王蔚明恳谈,赠《共产党宣言》和《第三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两书,后不仅和王尽美共同介绍王蔚明入团,并且帮助他在7月10日前成为团青州特别支部书记,还未上任就奉调济南。10月1日至3日,四师举行建校十周年大庆,同时庆贺刘尚敬任校长10周年,并立纪念碑。
民国十四年(1925),邹小白由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前来接任校长,不就即辞去,由刘治安继任,为时不久,由王德本继任。
▲徐轶千,1928年8月任省立四师 校长
民国十七年(1928)八月,徐轶千继任校长,至抗战开始,带领部分师生南下流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奉省谕改称山东省立益都师范学校。四师、十中的学生已不能在校读书,纷纷参加抗日运动。
▲1937年教育厅长何思源题词
1937年,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为省立益都师范学校八级同学毕业纪念题词“学以求生”,校长徐轶千为八级同学毕业纪念题词“小学教育是国家的命脉;小学教师是清苦的生活。我们要从清苦的生活中,培植国家的命脉。”11月28日,校长徐轶千率部分学生与省立十中校长朱骏声率领的部分学生一起,经沂水、临沂,辗转到河南许昌,与山东其他地区的流亡学生会合后,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山东省教育厅杨鹏飞任校长,济南中学的宋还吾任副校长。
▲1937年校长徐轶千题词
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昌乐县境恢复山东省立益都师范学校(近读吴文福先生在2015年4月27日《潍坊晚报·人文潍坊》所发《垂教立则霍树楠》一文,说“1943年春,昌乐中学兼办省立益都师范学校,霍树楠兼任校长”,时间上不知孰是孰非;但从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李泰华给山东省立昌乐中学、省立益都师范校长霍树楠的批件档案的落款时间“中华民国卅六年十一月”来看,推算时间似应是1947年春恢复山东省立益都师范学校),招收中师班两个,学生83人;简师班三个,学生116人;初中班两个,学生120人,教职员共23人。
1948年秋,中共中央华东局恢复山东省立青州中学,设中学部和师范部。据《青州市志》载:“1948年12月3日,省立青州中学成立,并在原山东教育学院、前守善中学校舍继办师范部。”1949年春,陈叔俊被山东省人民政府任命为青州中学校长。师范部校址在城里南门大街(偶园街),街西南院为原教会广德书院故址,北院为守善中学校址,街东原冯家祠堂为东院,三院毗连,占地107亩,有平房599间,楼房两座,八角亭一座,各院均有体育场。当年,昌乐中学两个师范班并入。
▲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礼堂
1950年,遵照山东省人民政府指示,青州中学师范部单独设校,恢复山东省益都师范学校之名称。4月,陈叔俊调往山东省教育厅,李恵远继任校长。1951年,定为省重点师范,直属省教育厅领导。1953年,将参府街小学(原四师附小)定为师范附小,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2月,李恵远调至青岛商业学校任校长;3月,王云波由原山东省第二速成中学校长继任校长。
1954年,安丘中学师范班并入(5月,昌潍干校李海昆调入任副校长;8月,校长王云波调往山东省中学教师进修学校任副校长,李海昆主持工作;1955年8月,李海昆去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学习,由5月调入任副校长的张秀江主持工作);1956年,临朐师范并入,在校学生达1251人,教职工111人,成为全省规模较大的一处普通师范学校;1957年,潍坊师范并入;1958年,临淄师范并入;1961年,潍坊幼儿师范部分学生并入。
▲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一院体育场
1966年6月12日,益都师范学校18级4班学生给中共益都县委贴出第一张大字报,同时也是昌潍地区的第一张大字报,在益都县范围内开始“文化大革命”(据1989年《青州市志》)。当年应届毕业生未按期毕业,留校闹革命;学校停止招生。1967年5月,教导主任李金生、生物教师汤伯显先后被斗致死;第二年下半年,语文教师许德政被迫害致死。
1968年,六三、六四、六五届学生先后毕业;年底,益都师范管理体制由昌潍地区下放到益都县;六八届毕业后校内无学生。
1972年,利用推荐办法招生3个班,128人;1973年招收6个班,307人,实行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1974年,恢复推荐办法,招收文史班、数理班各4个,共320人,学校收归地区教育局管理;1975年,学习“朝农经验”,实行“社来社去”,招收文史、数理各3个班共238人,学制二年;1976年,招收“社来社去”中师生80人,学制一年,毕业后回原公社任民办教师,在职者陆续转为公办,并培训教师223人;1977年,在昌潍地区范围内,招收文史、数理各4个班,共320人。
▲益都师范十八里屯校门(1978—1988)
1978年,原益都师范校舍改办昌潍教师进修学院。10月,益都师范学校由昌潍地区重新下放益都县,学校暂迁张孟公社(1984年改为王母宫乡)十八里屯村东。
1981年,普师班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开始招收民师班,学制为两年。1984年,临朐师范并入。1985年,在城里驼山路西侧、范公亭公园南邻始建新校;自1986年始,陆续迁入新校(驼山南路4398号)。
1998年1月山东省教委批复成立“山东—巴伐利亚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地点设在山东省益都师范学校。1999年1月,潍坊电大青州分校和青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
2001年3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益都师范学校改建为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2008年8月,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青州市第一职业中专、青州市第二职业中专、青州市第三职业中专、青州市技工学校、山东省农机中等专业学校、青州市会计中专等七所职业学校合并组建青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同时保留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青州市技工学校名义办学。
2011年5月,经青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名义举办青州市职业教育,校址迁入经济开发区(海岱北路9888号),新青州市站西邻。
我与益都师范
我是1984年9月3日(星期一)去益都师范上学的,当时校址就在益都县王母宫乡十八里屯村东南角。那天天公作美,艳阳高照,从老家高柳镇北马兰村骑大金鹿自行车,由高一级的同村同学潘庆爱引路陪同,约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仰望已久的益都师范。那时,作为一名十五六岁的庄户孩子,能够考上中专,将来能端上“铁饭碗”,本身就是很叫人自得的事。到了大门口,老早就有一位学长帮忙推着自行车,跑前跑后,安排宿舍(我班6名男生有幸和82级1班的24名男生在一口三间的大宿舍,所以后来都关系特好),指点报到事宜,心里很是热乎。他叫张学先,高柳老乡,张富村人,个子不是很高,热情能干,很是亲近。听他说笑,因为我名中有个“珠”字,还差点疑是女生,大概是那时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最叫面子,有个独一无二的发“上手硬式勾飘球”的侯玉珠的缘故,因为那年8月7日晚上的那两个改变中国女排和她个人命运的发球,还一直被津津乐道,念念不忘。记得当晚上晚自习的间隙,张学先、张来吉去教室叫我,出去后得知是他俩带着冯继兰、李永、李振鹏、王玉华等高柳籍的82级学长和我们84级的老乡宋艳霞、程金胜、闫玉花认识认识,并嘱咐生活和学习上有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至今让我感动不已。后来得知,他们也是继承了81级1班李秋芝、黄建林、王哲等的“遗风”,事情虽小,但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新生来说,却是终生难忘的,所以我们后来也“传承”了下去。
▲益都师范十八级一班同学毕业合影
益都师范1984年共招收两个普师班,一班42人,我分在二班,40人(后来又从东北转来一名女生),其中各含临朐籍的四男四女8名代培学生,据说当年的民师去了昌乐特师。当时在校的82级仅有两个普师班,各36人,民师班已经毕业;83级也有两个普师班,一班33人,二班32人,还有一民师班,46人,共计在校生265人。记得时任校长是姜丛云(2009年1月28日病逝),我们都没见过,据说是在养病;11月赵义安接任校长。副校长是王志珍和贾兴华,党支部副书记是李贤之,1986年5月刘英奎任支部书记。教务主任是郇述谦,总务主任是赵金星,当时好像没设副主任。我班的班主任是法永庆老师,昌潍师专毕业,回族,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教物理。生物老师是纪俊三,益都师范80级1班学生,毕业后进修生物,是一班的班主任;后来学校合并,一直是我的领导、同事,对我关爱有加,心甚感激。政治老师刘崇夫、文选和写作老师李德强、语基老师王仲乡、数学老师刘玉平、化学老师李鹤年、音乐老师丁敏科、体育老师米宏伟、美术老师马力、书法老师马懿、普通话老师于秀云,他们都爱生如子,朴实无华,爱岗敬业,奉献无私,不管是学识,还是品德,都是我们一生的标杆和财富。后来,马树德老师教过文选和写作、高树荣老师教过数学、王文水老师教过物理并且后来带我们到朱良实习、钟志洁老师教过地理、张玉芝老师教过历史(是我们毕业班时的班主任)、李庆云老师教过生理卫生,郭福德、崔秀光老师(后来成为益都师范最后一任校长)教过教育学、钟绵康老师教过心理学、赵朝菊老师代课普通话、赵洪孝老师教过电化教育课,张志照、姚建秋老师教过体育。
师恩难忘,难忘恩师。师范三年,正是我们成长的关键时期。自己的点滴进步,无不得益于老师的辛勤培养;个人的些许成就,无不浸透着老师的殷切期望。古人所说的“天地君亲师”,不能欺也。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是国民的最基本要求。想起母校,想到恩师,总觉得有好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一时从何说起。只好选取几个片段,略表对恩师们的敬意和谢意:
▲1988年教师节前于明信三女、陈云夫人于若木(前排左四)专访益都师范旧址,时为青州二中
李鹤年老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对我偏爱有加。记得早在县人民医院初选体检时,就见过他。当时他负责嗅觉检查一项。那时,我身高仅有一米五四,还没开个儿,本身嗅觉就不灵敏,又恰逢感冒,对酒精、白醋、白水的气味一时不能分辨。李老师摸着我的头说“感冒了也得上学啊酿”,至今不能忘怀。入学后,他教我们化学,而我联中时就特别喜欢化学,成绩不错,有时班里的化学单元测试试卷,也是我出。有一次李老师问一化学方程式,我脱口而出说在课本的210页,他就对我大加赞扬,真是好不高兴。还有那时学校开水供应不足,他便叫我们经常到他宿舍去倒,至今念念不忘。前段时间在西门散步,偶遇李老师,他一口就叫出我的姓名,握手长叙,感动不已,在此衷心祝愿李老师健康长寿。
肖瑞凤老师是图书馆管理员,不苟言笑,极其认真。当时图书馆就她一人,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由于自己偏爱读书,经常借书,按期归还,规定每人每周只能借阅一本,肖老师有时对我特殊照顾,能借三本。可惜,肖老师英年早逝,无以为报,遥祝肖老师在天堂一切都好。
马树德老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据说曾任益都一中的语文教研组长,威望极高。三年级时教我们文选,不但传授我们知识,而且示范我们怎样教,指导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特别记得两件事:一是纠正我l和r的发音,二是在1987年毕业典礼上,他送给我们毕业生的四个字——“好为人师”,教导我们要好(hǎo)为人师,不要好(hào)为人师,至今铭记践行。
于秀云老师,教我们普通话,业务精湛,发音极准,多收教益。她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是一级甲等,是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在青州无人企及,对我们青州、乃至潍坊地区的普通话教学和推广,可圈可点,贡献极大,就连青州电视台的闫振秋、胡德亮、王建立等几任男播音主持和青州教育界的大多数山东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都是出自于老师门下;生活上也经常帮助、关心我们,亦师亦友,感激不言。
米宏伟和纪俊三老师,是现在还在民族中专工作的曾经在益都师范教过我们的体育、生物老师,现在一位是工会主席,一位是副书记,大概都是1962年生人。米老师人缘极好,有口皆碑;纪老师严以律己,率先垂范,是我们心中的“娘家人”,亦师亦长,从未疏远。
归根结底,一句话——师恩难忘,难忘恩师。
永远的益都师范
2001年3月,益都师范改名为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普师班停止招生,走完了她“两代教师之家,两代园丁之园”的“教育母机”历史进程;从1905年创办到2015年,已经建校110周年了。她是每一名师范毕业生一生永远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永远魂牵梦绕的娘家。世上有许多东西,只有失去的时候,才愈发懂得它的珍贵,因为益都师范的“番号”已经取消14年了;益都师范的毕业生,永远也不会再增加,而只有慢慢减少的份儿了。
▲益都师范驼山南路4398号校门(1986—2001)
益都师范,毕业生很多,几乎遍布青州市各学校、各单位,有的一个家庭就有好几个是师范毕业的,或夫妻,或姐妹兄弟,甚至是父母子女。虽然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但也有很多转行从政、经商的,青州市各行各业,乃至地、省,几乎都能见到益都师范毕业生的身影。2008年6月15日 ,“青州吧”发帖题为《益都师范,梦的家园——23年同学聚会有感而发》的诗作,署名“益师一生,志刚君”,据推断当是82级2班的才华横溢的学兄“志刚君”,是纪念母校、怀念老师、思念同学的即兴之作,真情流露,跃然纸上,道出了每一位师范毕业生的心声。现借用、改编部分如下:
时间定格在1984年的秋天,
一群农家子弟,经过紧张的中考,题名金榜,
离开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间,
相会在益都师范的校园。
弹指一挥间,毕业28年,
寒窗苦读,悲伤辛酸,离合悲欢,已是昨天。
打开记忆的闸门,让那美好的记忆重现。
曾记否,在益师幽静的校园,听风吹树叶沙沙作欢。
操场边,体会月朦胧鸟朦胧的呢喃。
有点粗糙的手,摁响了琴键;
拿镰的手,握起了画笔,端起了调色盘。
试管,磁铁,电灯,电线, 发型,雪花膏,针线,毛线。
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南腔北调的普通话训练,
“你就像那,一把火”萦绕耳畔。
运动场上,闪转腾挪,把篮球玩得滴溜溜转。
校园内,低头花开花落,抬头云舒云卷。
课外活动,拱卒,将军,吵得震天。
是谁在那,天南海北,夸夸其谈,
是谁在那,低头不语,拨动琴弦。
大盆菜,溜锅水,疙瘩块,
养得我们膘肥体壮,身轻如燕。
馒头,窝头,大肉包,
尽管时隔多年,却经常挤入梦间。
转眼间,
当年的纯情少女,懵懂少年,
如今步入无奈维艰的中年。
孝敬父母,为人父母,上挂下连,
有多少不舍和难言。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相聚因缘,
感恩母校,感谢恩师,感激同学,
抛开贫富,不论贵贱, 留一片纯真,拥一份真诚,
永存心间。
是的,友谊地久天长——同学情深,“四铁”之首。无论何年何月,正是母校,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这就是我们和母校的不解之缘。“感恩母校,感谢恩师,感激同学”的浓重情结,对于我们这些也已人到中年的来讲,随着岁数的增长,于今愈发浓烈了。就像“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一样,母校永远是最可爱、最可敬的;对于我们每一名毕业生来说,益都师范是我们灵魂深处——永远的母校,希望更多的益都师范校友,能闲暇之余,拿起笔来,讴歌一下我们共同的“母亲”。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母校——山东省益都师范学校建校110周年!
(文/潘广珠 资料图片由一星、广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