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机电学校怎么样(原河北机电学院在哪里)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2-06-28
近日,2022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寻访宣传,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张永生光荣入选。他已经是“河北大工匠”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位列其中的第三位,另外两位是郭彦刚、张衍朝。
初心:技能之手,点亮匠心梦
初入校园,他们像雁初飞,不怕吃苦,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郭彦刚深有感触地说,曾经自己打工的门店旁边就是一家做焊接的铺子,没想到自己一下子就爱上了那把焊枪。没钱上技校,就跟着焊工老师傅偷偷学。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儿和机缘,他来到了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接受系统学习。真正接触焊接专业后,郭彦刚一发不可收拾,焊接技术也突飞猛进。
学生时代的张衍朝一直是同学们口中的好班长,老师心中的好学生。他谦虚好学、勇于实践,时常向专业老师请教问题;在老师悉心指导下,他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在校学习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刻苦的学习使他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其后期在数控领域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匠心:岗位为熔炉,淬炼工匠精神
“技能的掌握没有什么捷径,只能通过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沉下去干,才会在磨砺下成长。”从学校走向企业的这些年,郭彦刚一直在打磨自己的技术,精益求精。他不断攻坚克难,填补公司多项焊接技术空白。他用妙手巧治“设备”病,用焊枪焊接出一朵朵技能火花。对于焊接技术,他做到极致;对于难关难题,他刻苦钻研。
如今,他领衔的工作室被评为省级创新工作室、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通用工种技术比武中多次进入前三名。工作室先后开展技术交流培训130余次,收益1000多人次,完成50多次抢修保产;工作室团队填补公司多项焊接技术空白,累计主导或参与完成专利9项,科技先进成果3项,冶金行业管理优秀成果3个,累计完成技改创新改造699项,创效1374.35万元。
精准走刀,奋写匠心
来到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机器隆隆,火花飞溅。硕大的数控机床上,五米长、直径六十公分的钢棒正在高速旋转。车床旁,张衍朝全神贯注地投入操作。进刀、切削、校核,在金属摩擦的厉啸声中,随着一根根螺旋带状铁屑的掉落,钢棒上呈现出高台、深槽、圆孔等不同的形态,恰似在创作一件雕塑作品。“把每件产品都倾注自己全部的呵护和心血!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张衍朝说。
从好学生到巧工匠,他连续11年保持一级品率100%,质量事故为零,生产效率高,成为中钢邢机青工质量标杆和技能学习的卓越典范。他常说,产品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长期实践中,张衍朝摸索总结出了“五步工作法”,将加工过程和质量控制的23个环节,通过“一准备、二确认、三校核、四一致、五必须”进行“口令式”分解,成为企业机加工人员的必学宝典。作为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他参与了企业数控车床全程序一键式加工实施课题攻关,完成创新成果50余项,创效1200余万元。
跨越难坎,永塑匠心
2006年毕业后,张永生因所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中钢邢机所需人才“对口”而顺利就业。作为企业中的“维修工”,他整日泡在“设备堆”里,辛苦、枯燥、乏味,可他几乎将工余时间都用来翻阅机床图纸、查找维修资料、研究电路原理……正是这种近乎“痴迷”的学习韧劲儿和工作拼劲儿,让张永生终于实现了“厚积薄发”。
张永生始终坚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信念,在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上精进不休,保证优质高效地完成岗位各项工作,逐步成为所在技术领域的楷模、“工匠”群体的优秀代表,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名“大工匠”争先创优的工作风采。
2020年疫情期间,他吃住在车间、扎根在基层、服务在生产线上,带领团队深耕一线,不断从事技术革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技能成就精彩人生”的深刻内涵。
从一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长为“大工匠”,回望成长之路,支撑他们一路坚守、一路收获的,是永不放弃的精神、是产业报国的情怀、是精益求精的坚守。
“大工匠”培养,已成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个性标签及亮丽名片。(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郝立宁)
作者:周洪松 郝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