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学,职校招生与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好上学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好上学

>

职校资讯

>

招生信息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分线(河北建材学院录取分数线)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2-06-28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飞机维修专业教师在给学生上课。 来源:新华社

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就业”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考研大军”“淘汰率70%”“灵活就业”“裁员”“躺平”,一个个网络热点词汇不断以非直接的方式提醒人们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然而,“春寒料峭”也有桃花开。2021年12月13日,央视财经播出了一组专题报道,报道指出,很多中高级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还未毕业就被各大企业争抢一空;一些接受采访的职业院校负责人还透露,有些企业提前一年甚至两年就要到职业院校“预定”人才,否则等到毕业季再行动很容易“空手而归”。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严重竞争。预测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创纪录的1076万人,同比增长167万人。

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为什么这么多?就业为什么这么难?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为什么越来越受欢迎?

既然职业院校毕业生紧俏,为什么大多数人仍然不愿选择职业教育这条路?

我国政府近些年一直在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不过从效果看,大众接受度似乎并不高。职业教育改革究竟要怎么改才能受到国内民众的青睐?

就业难并不是因为大学生太多

在中国大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所占比例并不高。大学扩招以前,大学生数量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比较非常稀少。

1998年,经济学家汤敏向国务院提交名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建议被采纳,国务院随后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即《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9年,大学扩招正式开始。当年,全国高校招生总数接近160万人,比扩招前的1998年的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多出51万不止。此后,扩招计划不断推进,相应地,大学毕业生人数也不断激增。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834万人。

乍一看,我国各类大学毕业生从绝对数量上看多起来了,但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就会发现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仍较低。

再来看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可以发现,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5.1%(港澳台未计入其中)。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飞机维修专业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无人机照片)。 来源:新华社

我国接受大学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在不断提升,即绝对人数在提升,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在提升。然而,我们做得还不够。公开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基本在40%以上,例如美国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口数量的42%左右,日本约为45%,而以色列约为46%。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必须向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增长的模式转变;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适应国内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技术要求未来还需要得到明显提升。坦白说,产业升级需要更多高学历、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来支撑,而目前我国的人才规模显然远远不够。

一边是人才不够多,一边是就业超级难,这又是怎么回事?

大环境已变,思维也需要转变

人们对于“高考榜上有名”与“铁饭碗”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来自上个世纪。

以1990年为例。这一年,我国高考人数大约有283万人,录取人数约为61万,录取率为22%左右。1990年参加高考的人,大概出生在1970年左右,而1970年我国新出生的小朋友大概有2700万还多,但能一直读书到参加高考的不足300万。考虑到当时的卫生状况与社会环境,1970年的新生儿夭折率比现在高一些,所以我们还要参考当时的小学毕业人数。1970年出生的新生儿,1978年左右差不多小学毕业,而1978年我国小学毕业生人数约为2287.9万人。61/2287.9的结果是2.7%。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每100个人里有2-3个人可以读大学(实际数据应该比2.7%更低,因为当时一部分人应该无法完成小学学业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读书)。这部分非常幸运地能够读大学的人,毕业后很容易被公务员系统、国有企业吸收。

我们再来看看2021年的数据。

2021年,我国参加高考人数约为1078万人,全国本科录取率约为40%(约431.2万人),一本录取率约为6%,211大学录取率约为2.4%(约25.9万人),985大学录取率不足1%(约10.78万人)。2021年参加高考,大概在2003年出生,2014年小学毕业。2003年,我国新生儿为1599万人左右;2014年,我国小学毕业生人数约1476.6万人。1476.6(万人)×2.7%的结果是约39.9万人。因此,对比两个时期,上世纪90年代考入大学的人,大致相当于2021年考入211和985大学的这部分人(共约36万人,不计重复),所以考入本科的学生中还有近400万人进入其他高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统计本科之外的其他高校,而高等教育显然并不单指本科(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普通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可以说,我们现在所提的“大学生”,同上个世纪“大学生”的真实含义并不相同。读大学的附加值与红利都没有从前那么高了,可是大家的观念并没有及时转变;在不少人看来,大学毕业就应该等同于“鲤鱼跃龙门”。遗憾的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学生就业难,也与大环境尤其是当前国内外形势、我国内部经济增速放缓息息相关。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工业 4.0 智能硬件装调与应用训练。 来源:新华社

1990年-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分别为3.92%、9.26%、14.22%、13.88%、13.04%以及10.95%,这6年平均GDP增速约为11%。当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十分活跃,且社会上大学生存量少,人们带着知识离开大学,走进社会,立刻就被各种各样的需求包围了。当时的求职优势在大学生这边。现在呢?2015年-2020年,我国GDP增速分别为7.04%、6.85%、6.95%、6.75%、5.95%、2.35%,GDP年均增速约为6%。也许有人会说,即便这个数据也是相当高的,毕竟在欧美发达国家,2%-5%的GDP增速就很不错,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基数很大,仅从稳就业的角度看,我们对经济增速的要求就不能与发达国家对标。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可以说,该设定很重要的一层考虑就是稳就业、保民生。

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高等教育毕业,不少人的学习进程是被动的,在学校有老师传授知识,在家有父母叮嘱你,你不喜欢学习也没关系,有中考、高考、考研等一系列考试在前方耐心等着你。以此为基础,一大部分人并不清楚“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对我的成长和生活、目标有什么用处”。也正因此,很少有人能够将学校学习与就业很好地衔接起来,更不必说,一大部分大学生其实是以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度过高等教育这几年的。不仅如此,毕业走向社会后,没有学校、老师和家长叮嘱你“好好学习”,你还会继续学习吗?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学习红利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一些并不符合我们社会发展也不符合个人发展的观点开始出现,比如以反对“内卷”的名义反对学习、反对知识。

抛开“内卷”(involution),一个外来词汇,在中国社会迅速且广泛流传开的背后动机与目的不谈,身处14亿人口大国的我们,学习至少是一种止损的手段,毕竟力争上游较难,但向下走的道路却有千万条。

职业教育为什么越来越吃香?

理解了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开始受青睐了:因为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将学习与就业打通、联系在一起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对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即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

职业培训教育是按照职业或劳动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以开发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例如当前比较火的5G职业培训等。职业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目前,我国的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以及其他职业性培训。

与之对应的职业学校教育则是学历性职业教育。

现行有效的《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则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关于初等职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的解释是,初等职业教育是在初级中学阶段开展的职业教育,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实施这类教育的学校主要是职业初中,其招收对象是小学毕业生或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一般在讲授初中文化课的同时,开设一些有关专业的生产劳动和职业技术课程,使学生学有一技之长,学制三年或四年。目前,这类学校主要设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

上述解释出台的具体日期为2006年8月27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初等职业教育逐渐消失或者转型为一些行业、领域的入门职业培训。

我国能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主要有四类: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以及技工学校。由于中等职业院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其办学规模较大。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01万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00.37万人,同比增加43.32万人;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9896所,比上年有所减少,招生644.66万人,比上年增加44.29万人。

目前,我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和机构在类型上比较多样,主要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举办的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独立学院、大学下设的职业学院和成教学院以及一些民办的其他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中,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

职业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而适应科技发展的技能人才、技术人才将要或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时代的中坚力量。可是,我国技能人才的储备与现状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2021年浙江义乌为例。截至2021年2月底,义乌向政府上报用工需求的企业达350家,需求岗位超过3.8万个,用工缺口集中在一线操作岗位,尤其缺少熟练工;即便有时求职人员众多,企业也面临着新招员工难以胜任岗位需求的尴尬。不仅一线熟练技工存在缺口,高端人才也一样。制造业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在中国,工程师是一个大体量职业群体,但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工程师人才始终供不应求。

事实上,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们的人才培养培训并不适应市场需求;就业难与招工难现象同时存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与用人需求存在差距;职业技能培训难以适应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发展的需求,培训基础能力薄弱,针对性与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质量与建设技能型社会需求仍有差距等,一系列与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我国政府在顺时而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民众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民众偏见与职业教育现状

大部分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过去到现在,人们提到职业教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学习不太好的孩子才会去职业学校,是职业学校不仅不会学到知识还会让人很容易沾染社会风气,是读职业院校还不如直接进入社会。

大众之所以有前述印象,与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办学层次低不无关系。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结构不完善,办学层次低,不仅影响了高技能型人才的输出,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能力,很多时候也确实无法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以此为背景,传统观念里的认识是,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意味着孩子未来人生的两种走向,而很大一部分家长根本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进入职业院校。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优化教育结构,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通知》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有观点认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大致1:1的招生比例意味着将来很多孩子将被迫接受职业教育,而笃信该观点的部分家长为此感到不安甚至焦虑。民众对现有国内职业教育的认可度,由此可见一斑。

职业教育不仅关涉学生自身发展及其知识储备,也关涉岗位、就业与劳动观念。我国社会整体上的劳动观念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并不十分有利。

《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走访时发现,很多年轻的家长和将要成为家长的人,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还比较低。面对“你能否接受自己的孩子进入职业院校”的提问,《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收到了如下回复:

“不能,我一路学习进入比较好的大学,尽力为他提供很好的学习条件,凭什么他不能考入好学校。”

“不能,职业学校毕业后的岗位整体上并不太好,而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体面的工作。”

“我仍旧希望他接受非常好的高等教育,但如果最终孩子自己还是选择技术类工种,那我也不会强迫他从事不喜欢的工作。”

“我们会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好的升学机会,但是他如果坚持自己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是职业教育院校,我也没有办法。”

教育之后便是就业,而“体面”在很多家长心中举足轻重。囿于对劳动的偏见以及社会上长期存在的重学历轻技能、重普教轻职教的错误人才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报考职业院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发展好职业教育的一个前提是要消除劳动偏见,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提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信心。

从职业教育本身看,它仍有进一步完善、提升的空间。一些中等职业院校关于办学定位存在迷茫心理,这里的学生升学路径不开阔,毕业后就业年龄又偏小,在国家没有明确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情况下,他们的努力难有实际成效。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对人才的需求与对课程的开发是职业院校自身建设的内容,职业院校普遍会为此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准确把握人才需求、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开发等情况。此外,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强化也是一个普遍问题。职业教育界对此深有感触,不仅实施了大量提升职业教育教师能力的项目,而且根据职业教育对教师能力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结果项目很多、效果很少。

推动企业积极参与

2021年12月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到202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完善。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形成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覆盖劳动者职业生涯全程,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

——共建共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机制,持续推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优化公共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供给。加大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力度,提高培训供给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稳步扩大培训规模,持续提升培训质量,技能劳动者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高,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破除学历、身份等限制,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更加顺畅,多元化评价方式不断完善,技能等级与薪酬分配的联系更加密切,职业技能竞赛引领和推动技能成才的作用更加显著。

——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更加有效。培训与就业的衔接更加紧密,形成个人投入、企业支持、政府补贴共同投入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形成职业技能培训多元供给体系,市场引导和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共同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力度更大、效率更高。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诸多目标,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可能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继续推动教育改革,尤其是中考分流。一部分人对《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的“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感到不安,误认为这一措施意味着国家将从政策层面削减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实际上,“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更大程度上意味着,我国将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包含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这个过程中,接受职业高中教育的人在绝对数量上会得到提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中(港澳台未计入)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3005258人(约2.1亿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7163489人(约4.9亿人),即读完初中的人只有约43.7%进入高中阶段继续接受教育,未来,这一比例可提升空间仍然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中考分流”这项改革措施一定要稳中有进,不能走歪。既不能剥夺中学生参加中考的权利,也不能强制初中毕业生去读中职院校。在有些城市,地方教育部门直接为高中划定录取分数线,低于分数线的一律送去读中等职业院校,甚至对去民办高中就读的孩子进行强制退学,然后强迫他们去职业高中。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这些做法有些令人难以接受。

我国每年有一半多的初中生没有机会读高中(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而“中考分流”的真正意义和落实效果应该在于,要让越来越多的初中生有机会到高中读书,同时合理地引导更多适龄人就读中职院校。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是无法通过“强制手段”完成的,与人们的观念、教育政策、职业院校建设和改革、师资力量配置等都分不开。

教育部也已经明确表示,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既可以满足不同禀赋和潜能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空间和通道;同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扩大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因此坚持职普分流是有必要的。

推动举办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的学校及其举办者持续加大投入和办学条件改进力度,同时要支持一批国家优质高职专科学校,按照《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稳步扩大职业本科学校和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的规模。指导现有职业本科学校加强基本办学条件建设,提高办学质量。要加快研制发布职业本科专业简介和专业教学标准,完善职业本科教学的标准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学校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的业务培训。

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第七条规定,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以下合作:

(一)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合作设置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开展专业建设;

(二)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相互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

(三)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

(四)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机构;

(五)合作研发岗位规范、质量标准等;

(六)组织开展技能竞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七)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合作方式和内容。

“产教融合”是沟通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互联互通互享的关键渠道,可以有效促进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实现双赢。在该模式中,职业院校可以将理论教学的相关知识与实践教学内容深度融合,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理论的薄弱之处,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调整;企业可以将职业院校作为高科技人才供应基地,吸纳更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前来就业。部分企业狭隘地认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是学校的职业,企业不需要肩负此任。因此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中,过度注重对人才的需求,片面地侧重学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而非进行针对性教育与培养。也有企业会认为,校企合作过程中,引进更多学生到企业实践、实习,会给企业带来额外负担,扰乱正常生产秩序,不如直接到市场上招聘。因此,推动“产教融合”要特别注意适时适当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为企业提供合理保障。

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一方面,在小学甚至学前教育阶段就培养小朋友们尊重劳动,引导孩子们去认识不同的岗位和职业,从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等不同层面引导孩子们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择业观。另一方面,较早开始与“职业规划”有关的培训与教育。目前,我国大学生较少接触与职业规划有关的培训和教育,很大一部分人一直到毕业前夕才会统一参加学校开展的择业培训,于当前就业形势而言,这是不够的。

提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里的接受度,很关键的一点还在于,要提高技术工人的整体职业待遇,努力增强制造业岗位的吸引力,消除职业偏见。制造业企业要在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平衡工作生活、拓展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多下功夫。事实上,一些工厂已经借助科技力量大幅度改善了工作环境。要认真考虑数字经济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适度超前制定发展战略,布局职业教育的新专业设置,将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选择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记者:寇佳丽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热招院校推荐

更多院校>
(c)2024 www.wyfx20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浙ICP备2023018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