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式微,高校何为?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5-03-31
PART.01经济类、管理类学科招生规模在缩减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各学科门类本科招生人数统计,2022年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全国招生总人数占比为52%,较2018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而人文社科类学科门类全国招生总人数占比为48%,相应减少了1.8个百分点。
不过从2018年到2022年,在12大学科门类中,招生占比减少的仅有管理学和经济学,分别减少了2.63个百分点和0.68个百分点,而其他10个学科门类招生人数占比均有不同幅度提高。可以看出,人文社科门类下最主要是管理学类和经济学类在缩招,而其他学科,如文学、艺术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等并没有受到影响。
PART.02历史类选科人数减少
在新高考改革之初,也曾出现过大批考生“弃理从文”的情况。随后教育部相继出台多种引导和保护措施,基本遏制了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趋势。目前各省份选择理科组合(物化生)的人数也呈现逐年增加的现象。
根据掌上高考数据库统计,2024年第三批启动新高考改革的8省份,选择“物化生”纯理科组合的考生占比,较2023年均有所提升。重庆、辽宁该组合选科人数占比超过一半以上,其余六省该组合占比也在四成以上。
而文科组合“政史地”,则表现不一。在重庆、辽宁、江苏等省份,选科人数占比有所下降;湖南、湖北、河北、广东、福建选科人数略有增加。
从各省物理类和历史类总体的选科情况看,新高考后,经过一系列“稳物理,保物理”的宣传引导和政策保护。直到2024年,部分省份物理类与历史类考生比例已经达到新高考前7:3的水平,有些省份甚至已经达到8:2的水平。通过两年的对比,呈现出物理类考生人数增加,而历史类考生人数减少的趋势。
PART.03未来,文科人数或将继续减少
不可否认,文科人数在减少,而且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减少。日前,多地政府对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引导引发关注,文科专业规模收缩与理工农医类学科扩张形成鲜明对比。出现这种现象,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类型和结构的引导。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产业升级加速的当下,理工农医类专业人才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求。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从部分高校公布的扩招计划看,主要集中在理工农医等领域。
强化理工农医,各省也提出了具体目标。
云南省要求,到2025年全省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布点占比需超50%,并通过就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制度倒逼学科优化。
内蒙古自治区提出2025年理工农医类本科招生占比达50%的目标;山西省则要求同类专业占比提至55%。
山东省发布的《“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中提到,到2025年,全省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达到60%以上。
上海市要求到2026年,理工农医专业门类本科生招生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文科式微,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来自就业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反馈。文科生就业难度加大,根源在于市场需求缩小。提供给文科生的高质量稳定就业岗位相对较少,文科生毕业生自主创业空间也相对狭窄。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从专业看,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从高到低依次为49.4%、47.1%、43.9%,文科面临的就业困境更为突出。
PART.04文科自强之路
为避免被迫走上关停之路,文科专业如何改造升级、寻求自强是各高校的核心议题。应对新变化,面对现实需求,推动“新文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正是一条可行的新路径。
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复旦大学在2024年本科招生简章中推出“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俄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德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进一步打通文理界限。
上海科技大学新增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本科专业,但这个全新开设的“文科专业”要求考生的高考加试科目为物理、化学双选。
上海外国语大学推出了语言数据科学、智慧外语教育等微专业,实现数据科学与语言学、翻译学、智慧教育以及语言智能等领域研究的有机结合。
山东大学作为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的依托高校,不断开拓金融科技、科技考古、社会信息学、计算法学等新兴领域,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文科“金专”。
南京大学在“数字人文”视域下,新增数字经济本科专业,建立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双学士学位项目、德语法学双学士学位项目,成为江苏省首个获批的双学士学位项目。
文科并非没用,只是眼下需要调整。不管是理科扩招还是文科缩减,背后的指向都是交叉融合。
因此,文科真正的发展方向在于跨界,在于融合。
虽然科技和产业变革让理工科人才需求增加,但文科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是无法代替的。通过实施“新文科”建设,当前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存在的问题会得到有效的解决,文科教育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科无用”的偏见也将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