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大洗牌”的背后逻辑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5-02-07
编者按: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当下,本科专业结构调整成为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关键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着重强调了调整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等方面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性。2024年,教育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增撤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这背后是政策导向、知识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等多股力量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增专业的诞生有多种驱动因素,撤销专业也呈现出明显的特征。今天,与您分享本文,深入剖析本科专业结构调整背后的逻辑与方向。
专业结构调整日益成为热门议题。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近年来,我国本科专业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新增和撤销大批量的专业布点,尤其是在2024年共增设、撤销和调整门类/年限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通过对近年来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分析不难发现,专业调整的背后是政策靶向、知识生产创新和生源与就业市场等多方压力情景的交织影响,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产业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专业更新迭代传统专业是最显著的底层逻辑;迎合市场需求的传统专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布点增长期,而一些传统民间技艺也不断制度化成为新专业。此外,管理类专业、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传统专业、被“智能/智慧”广泛赋能的专业成为主要被撤销的专业点。
就新增专业而言,目前主要存在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驱动、新技术衍生迭代驱动和手工技艺制度化积淀等几种主要诞生方式。(1)国家战略驱动新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布点。诸如一带一路、智能制造、大医疗等国家重大战略之下,捷克语、马其顿语、克罗地亚语等小语种专业,新能源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布点数急剧上升;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卡脖子”工程对人才的需求映射到专业结构中来,如区块链工程,集成电路、储能科学等急需的本科专业在获批后陆续得以备案并招生;部分新专业典型为了应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如茅台学院的白酒酿造工程、浙江理工大学的丝绸设计与工程等新专业天生带有服务区域产业的基因。(2)新技术或新产业的知识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经过系统化梳理与整合催生出新的专业。以数字智能技术为例,其在多个应用领域不断深耕拓展,持续积累行业经验与专业知识,逐步构建起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以数字智能技术为依托的新专业逐渐成为热门备案专业,并在全国高校布点迅速增加,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新技术赋能传统专业也成为主要方式,“智慧/智能 + 传统专业”成为典型的新专业开设范式,如智能体育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智慧农业、智能制造工程、智慧交通等20余个新专业。(3)市场需求强劲的传统专业迎来新机遇,如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财务管理和通信工程等专业布点迅速增加。(4)传统文化和手艺等积淀的技艺技术制度化而成为新专业,并在高校迅速开展布点,诸如中医养生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文物遗产、曲艺等专业。
就专业撤销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典型特征:(1)管理类专业成为主要的撤销专业大类,如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等;(2)新一代新技术冲击下的典型传统专业撤销数量也比较多,如工业设计、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而且这些撤销专业能够在审批专业中以“智慧/智能+”的形式呈现,如车辆工程和智能车辆工程、工业设计和智能交互设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和智慧交通等;(3)第三次科技革命衍生的“热门”专业开始“降温”,逐渐成为撤销对象,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教育技术学等专业;(4)由于外部产业衰退带来的专业点裁撤。如土木工程等专业,随着我国基建和大型城市化建设基本完成,劳动力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需求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专业裁撤。
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发展需求是我国本科专业调整永恒的行动逻辑,专业调整要致力于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紧缺人才;从区域产业发展来看,高校本科专业调整更要提升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集群,构建高校专业与产业的联动发展机制,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从知识生产与创新来看,专业调整要面向学科和产业技术的最前沿,不断打开边界,探索交叉融合的厚基础且宽口径的“大”专业,同时也要避免“新瓶装旧酒”。此外,专业动态调整需严守人才成长规律与高等教育内在逻辑,不能一味迎合政策倾向,也不能紧盯短期市场需求,否则易陷入专业结构“实用主义”的误区,阻碍教育长远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本科专业调整应坚决摒弃功利导向,牢牢把握内涵式建设这一关键,大力推进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此外,传统专业是新专业演化的源流和土壤,基于市场供需肆意裁撤传统专业,无异于斩断新兴学科发展的源头,高校的专业调整需警惕盲目跟风产业经济热点,避免大规模裁撤传统专业。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专业建设的核心不在专业名称和组织建制的变革,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归根结底是质量建设,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革新。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知识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开放,专业教育的“岗位对口”功能日益弱化,专业审批和新建不能只停留在专业名称和外部组织建制的变动上,关键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当中。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表面上是“学科”和“专业”的调整,实际上应该是以课程结构为外显的知识体系和教材内容的更新,这就需要打破传统固化的专业建设路径,依托学科前沿知识和产业最新技术来开发和更新课程体系和内容。研究型大学可以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通过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塑培养目标,尤其是重构课程体系来彰显办学特色,努力实现学科发展带动专业建设。应用型高校可以探索“产业—专业—课程”的协同化建设,推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与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紧密衔接,使毕业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以课程的更新来实现专业的“常以为新”。
(邬正阳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