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读书和国际留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计划选择国际学校出国留学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4-04-05
很多同学都走了留学这条路,有的刚上高中就开始申请国外高中,有的选择高中毕业后出国,在他们当中,不同阶段出国的人会有不同的留学感受,那到底国内读书和国际留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计划选择国际学校出国留学
国内读书和留学有什么区别
首先,大家应该都清楚,在我们国家,高考始终是中国学生通往成功的唯一出路,只有通过高考,才能进入大学阶段学习。
但是国外与我们的体制不同,升学途径有很多种,而且,国内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有可能通过自己的优势项申请到国际名校。这对很多有留学想法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诱因。
其次,在国内,数以万计的学生要参加一年一度的高考,挤进自己期望的学校。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以及自己的紧张情绪,扑面而来,考不上好学校,将来的前途堪忧。
而留学国外的同学不会有这样的压力,虽然每天会有很多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论文要写,但是他们的选择有很多,而且在国外课程中,始终要求学生寻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为自己的学业、职业做好规划。
第三,就是关于学习与生活的时间规划。在国内的传统学校里,老师会盯着你学,自习课也会有老师来监堂做题、考试,回到家里依旧是做不完的各种卷子、试题,每天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而在国外,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英国、美国,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开设各种社团活动。在国外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包含学习与娱乐,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Ps:在国内,近几年兴起的国际学校里,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国外学校同样的学习生活环境,寓教于乐的教育观念已经被带进了中国的国际学校课堂。
第四,国内外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同。这一点,是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的重要原因。在国内“填鸭式”教育的大环境下,老师讲课,学生记笔记、背下来,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拿到还不错的成绩,但是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刻板,自主探索发现创新的能力被磨平。
在国外或是国内的国际学校里,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去动手尝试、创造。这在很多国外的课程体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科目。
综合来说,那些出国留学的朋友都提到了多样化、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注重强调了这些能力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性。而这些,是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严重缺乏的。
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计划留学
资深媒体人董郁玉为纽约时报中文网写了一A篇《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两周后,董郁玉的儿子董一夫,继他老爸又写了篇《我要去美国读大学》。
这对父子分别从旁观者和体验者的角度分析了为何要前往美国留学,为何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选择了留学这条路。
在董郁玉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周围学生的留学趋势。
还在初二,我儿子班级中就开始有人出国去读中学了。刚升入高中,儿子所在学校曾借开家长会之机,统计有多少学生想在三年后弃考中国大学而直赴国外读大学,结果当时有100多名家长表达了这种意向,大体占整个年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我儿子在上初中时,成绩稳定在其班级前列的头四名男生,全部以出色的成绩升入本校高中。这四个人全部选择了出国读大学本科,其中一人已在高一学年结束后,申请进入了美国一所著名私立高中。这四人之外,还有一位同样升入本校高中的特长明显的学生,也被新泽西一所私立高中录取。
儿子所在的北京四中,今年有70多人直接投考国外大学。据学校负责老师介绍,在这70多人中,有90%多的学生被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录取,这还不包括那些在高一或高二出国就读高中,在国外参加考试的学生。
在儿子的高中班级中,一名当年崇文区的中考“状元”,也是在高一学年一结束,就出国读高中去了。
留学带给他什么?
在儿子董一夫的文章中,提到了那位崇文区中考状元的一年国外学习经历与感悟。
不管怎样,我把这篇文章转给了文中提到过的已经在国外读高中的几位同学。其中一位同学(我中考那年的崇文区状元)回信给我,说经过一年的国外学习,她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只想着能上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学”,“现在想的是要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对她观念发生的变化,我一点都不奇怪。这就像我在美国读书的那段时间(2006-2007年,小学六年级)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样。
......
我老爸在和批改我读书笔记的老师面谈时(类似中国家长会,但谈学生情况都是一对一面谈),曾委婉地请老师对我读书笔记的用词、句式和语法等“多加指点”。老爸事后说,老师对他说的一番话,让他觉得“不好意思”(我理解那其实就是无地自容的意思哈)。
老师对老爸说,不要担心一夫的英语(语法),书看多了,错误自然就少了;不会说话的人少,不会思想的人多……
这些话让我明白了,我每天的作业,其实就是在教我思考,启发我思考,“逼迫”我思考。为了完成这种要有自己的reaction、thought、idea和viewpoint的作业,我不得不看更多的书,上网找更多的资料。
慢慢地,“朱笔御批”中的内容变成了“商榷”和探讨,而有时则干脆是我的名字后面加上两个英文单词:“Great job(非常好)”。天天读书“写作”的结果,就是我在插班的第一个学期末,不仅在数学和科学,而且在戏剧等全部八门功课上,都得到了A。
董一夫曾在2006-2007小学六年级阶段在美国读书,那段时间他的学习思维改变了很多,但是,那种每天都需要用创意去完成作业的生活,在回国之后中断了。
先是我发现在美国我一天登陆无数次、几乎所有学生都离不开的维基百科网上不了。这个严酷的事实,令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维基百科,我将怎样面对今后的作业。
后来,维基解封了。但我发现维基也用不着了。因为我每天的作业都是有“标答”的,根本不用劳维基的大驾。
我的作业中,也让你看“四大名著”,但这些阅读,与其说是让你从阅读中发现什么,创造什么,还不如说是为了让你记住某些“别人”希望“教化”你的几点结论性教条。对这样的阅读,我从来也不勉强,宁可在此失分。
在主动“失分”方面,还有更生猛的同学。进入初中三年级,中考的压力日增。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初三”。我的一个同学(就是老爸文章中说被新泽西一所中学录取的那位),“勇敢地”以此为题描述了他在大年“初三”那天的快乐生活。当然,在老师进行讲评的时候,他可没从他这个另类创意中得到什么快乐。
我们的考题中,也有看似需要“创意”的题目。一次,高一政治考试中,一个题目需要“谈谈你的看法”。在试卷讲评时,老师“爱怜”地对在这个题目上汪洋恣肆却没得分的同学说:“孩子,你真的以为要你谈什么看法呀?!”
在同学们心领神会的暗笑中,这些将来几乎肯定都会进入中国重点大学的“精英”,自然而然地给“标答”和“自己的看法”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从董一夫同学的文章中,足以见得国内外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能力的差异,而这些正是他选择留学的主要原因。各位有意向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想必也是这样的想法吧?
从朋友们的真实经历、董氏父子的亲身感受来看,走出去确实会让人成长改变很多。通过在国际学校就读期间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打开思想萌芽;在出国后找到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从内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改变人生轨迹。
对于有意向留学,但是需要做好过渡的同学,建议可以先在国内就读国际学校。这里不仅能够为你提供国际化教育环境,还可以提供优质的国际课程教学,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拿下国外高中文凭,去申请心仪的国外大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