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差异对比引争议?略带偏见,一针见血,句句扎心!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4-03-30
越来越多的的家长让孩子选择国际学校,未来准备出国留学。而说到中西教育,且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阶段转轨至国际学校,有从小接受国际教育的、有从初中转轨的、有从大学转轨的。
本文作者Dr. Terry青少年时候被保送北大,后又在美国三所大学分别获得两硕士学位和一个教育学博士学位,华丽丽的履历背后,是他在亲历的跨文化交际中,所洞察到的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观点犀利而独到,或许甚至可引起争议。但Dr.Terry这些观察可贵之处在于:用“略带偏见”一针见血的概括,给我们带来启发性的深度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西塞罗
孩子在一件事情上成功所产生的自信及其带来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由兴趣引发的学习动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标引发的动力更持久而有力。
过程导向的努力比结果导向的努力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15年后的成功,而不是现在某一科目的成绩。
一个好老师一定不会被教科书捆住手脚,教材是给代课老师准备的。
教育的精髓应该是忘记了课堂上教的所有内容之后沉淀下来的东西。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学会如何获得、过滤、分析、使用信息才是关键。
要进行更高等的智力行为要有坚实的记忆力基础,但绝不能停留在那。
15年后最热门的工作,要么现在还不存在,要么再也不复存在了。
老师如果不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功能,也会像公交售票员一样被淘汰。
找到每个孩子胸中那个小火星,给Ta氧气和空间,Ta就会熊熊燃起。
更多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和同侪交流的过程中,而不是老师的备课笔记。
面对不可知未来带来的挑战,比学会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
没有人能比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更努力。作业不在量,在于做什么。
出题老师不应该因为能把学生按正态分布划成三六九等而洋洋得意。
厨师在做菜的过程中能尝出问题并及时修正就不至于招到食客抱怨。
很多大学拒绝看AP成绩,因为已经意识到学生为得到高分所付出的代价。
由学生亲自向爸妈演示这一年的收获常常让家长目瞪口呆,热泪盈眶。
其实找到答案的根本意义是为了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发更多的思考。
大人们习惯性的把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和徒劳的希望传授给孩子们。
比起长期蒙辱的“差生”,那些承受着莫大压力的“尖子生”更让人担心。
学生用血泪换来升学率为学校赢得声名从而吸引更多忍心的家长。
作为应试教育的幸存者,我(Terry)将尽毕生之力以螳螂挡车的决心阻止它的延续。
比汇报演出更重要的是孩子受用终身的跨国界的音乐修养和审美情操。
若要付出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代价学会某种技法,那还不如不学。
从小养成运动的习惯和特长决定了你能否在美国高中和大学幸存下来。
从小学会对体力和技能劳动的尊重能帮助消除甚嚣尘上的职业歧视。
只有发自肺腑,用心用智的援助行动才会让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温度。
通过付出获得的成长的价值远远高于通过索取得到的成绩上的进步。
帮助孩子同时也削弱了Ta自助的能力,助人的过程却能获得很多力量。
如果通过做题就能培养文学修养,那也难怪好作家纷纷退出作协。
如果我们希望在地铁里看到更多的人读书,那就得从小给Ta这个礼物。
我们真的可以因为孩子一年级就能做三位数的加法永远得意下去吗?
与其过早空谈爱国主义,不如让孩子先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怎样管理它。
我们需要更多有责任感,乐于助人的人,不是马屁精,告密王,小官僚。
拿到钢琴十级证书的那天,TA可能开始憎恶音乐,这和高考是一个道理。
永远不要把学习放在玩的对立面,其实误用时间比虚度光阴更可怕。
直到高一休学那一年,我(Terry)才终于有时间读书、旅行、弹吉他、思考、做白日梦。
温饱之后,是时候关心一下孩子精神上的需求、挑战和必要的帮助了。
如果你真的不想让孩子蹭破一点皮,就让校长把体育课和春游取消吧。
如果你用车的牌子来定义你人生的价值,你的孩子一定也会这么做。
如果一部电视剧成了中国生存手册,学校将培养出丛林中的动物之王。
分清楚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别打着爱的旗号伤害Ta还一脸无辜。
言传不如身教,别忘了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成为最称职的父母。
教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家长不缺抱怨对象,缺的是合作的力量。
结束语:让孩子就读国际学校,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理由,不管是因为体制内应试的教育模式,还是其他原因,我们都应该理性去看待中西教育的不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我们更要传承,去学习西方好的地方,中西结合去学习。
择校,也是同理,理性去选择!如果您有择校方面的疑惑,可以关注“帮你择校”微信,联系我们,我们帮你解疑答惑,帮助您科学的选择适合的国际学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