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学,职校招生与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好上学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好上学

>

职校资讯

>

学习经验

2019高考最难一年(2019届是高考最难的吗)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2-08-2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每年高考、中考试题的难易,都会成为社会大众评点的热门话题。今年的高考和中考带给考生和家长们的感受,可谓“冰火两重天”。

高考向左,中考向右?

许多地方因为疫情的影响,高三学生春节后大半时间居家学习,复习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鉴于此,很多人揣测:“今年高考题目应该不会出得太难吧?”谁料第一个露面的语文就给了很多人一个下马威。数学考完,网上一下子炸锅了,许多学生直接被考哭了。“语文本手俗手妙手,数学无从下手”“数学考试发了两张草稿纸,我哭了一个半小时,擦眼泪刚好够用。”“考完数学,直接报名读高四了”。网上各种段子满天飞,更有一些“数学达人”、包括高三数学老师试做试题后认为今年的数学试卷(特别是新高考1卷)“史上最难”“难出天际”。很多学校在考完数学后紧急向老师和家长发送信息,要求做好学生的心理安抚和疏导工作,放下包袱,以免影响后面科目考试。

就在人们担心今年中考是不是也会很难的时候,北京市中考成绩出炉,结果出人意料,可谓“喜大普奔”:全市总计约10万人参加中考,655分(满分660分)以上的考生就有877人,650分以上6006人,600分(含600分)以上多达4.98万人,各学科满分学生不在少数。很多人单看自己成绩都觉得考得不错,但总体一比,又高兴不起来。

每年的高考、中考结束之后,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和教科研机构都会对试卷、试题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分析,从试卷的信度、效度,具体试题的难度、区分度等,给出一个基于数据的、相对客观全面的分析报告。这样的分析报告往往会滞后一段时间才能出来,但综合各方面信息,结合一线教师的评析,基本可以作出判断:今年高考的数学试题、特别是新高考1卷的难度确实提高了,而北京市中考各科试题的难度都下降了。

比难易更重要的是明白因何而难、因何而易

据此,有人认为,今年的数学高考是个信号,服务于选拔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目标,今后的高考特别是数学科目可能会越来越难。也有人认为,作为“双减”后的第一次中考,北京市的中考具有示范效应,今后的中考,可能试题简单、考生分数高会成为常态。当然,还有人认为,今年高考数学的难和北京中考的易,都属命题“失误”,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今后会得到修正和回归。

不同年份高考、中考试题难易有差异,这是客观事实,也很正常。笔者则认为,比预测高考、中考试题会往更难还是更易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明白题目变难或变易背后的原因。认清试题难易背后命题思路和理念的变化,才能认清方向,更好地指导中学的课程教学改革。

其实有关高考数学变难的说法,不是今年才有。2021年高考结束,很多考生和数学老师都认为数学试题有点难、有点怪,怀疑“是不是葛大爷出的”,逼得葛军(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出面声明“很久没有参与高考命题了”。但是有机构对一些重点中学进行调研发现,考生数学成绩并未出现下滑,甚至比往届考得还好。原因何在?因为这些学校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平时的教学和复习备考把准了高考命题改革方向,学生适应高考题型的变化,做起来就顺手了。这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高考命题思路有什么变化?《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高考考查要求概括为“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实施新高考改革以来,高考命题从单纯考查知识的掌握情况,逐步走向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对解决学科问题的本原性方法的考查,强调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试题综合性、开放性和情境化特点越来越明显。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研究员、原副院长臧铁军认为:“面对新高考,依旧靠刷题训练解题能力,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从多元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本质的教学,必然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开放性题目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更加凸显。这对于沉溺于书本、习惯刷题的学生来说,难度增加了,而对于综合能力强、把知识学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来说,分数提高了,死记硬背的负担反而减轻了。”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在《落实立德树人加强教考衔接——2022年全国高考试题评析》一文中明确指出:“高考在反对‘机械刷题’中勇于创新,通过增加情境型问题、增强试题的开放程度,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关注现实,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引导学生摒弃那些惰化思维能力、影响独立思考的不良学习方法。”高考命题就是要“让套路限行,让刷题失效”,如若还是按照老的模式、套路来教学和复习备考,岂不是南辕北辙?

臧铁军和教育部教育考试研究院的评析都告诉我们:近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与其说是变难了,不如说是变得让一些学生和老师不适应了,或者说,因为不适应,所以感觉到题难了、偏了、怪了。

同样地,今年北京中考,学生和教师普遍反映题目简单、容易。“简单”“容易”体现在哪?仅仅只是知识考查深度上的变化吗?

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对中考命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

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要求“兼顾毕业和升学的功能定位”,“科学合理设置试卷难度,既要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也要避免试卷过易难以体现区分度。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卷试题结构,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坚决防止偏题怪题,促进有效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从这两份与中考命题相关的文件不难看出,中考命题改革在大思路、大方向上与高考命题改革是同向同行的,那就是从知识立意走向素养立意。一般而言,仅需低阶思维参与的机械记忆和简单应用型的题目相对简单,而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试题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因而难度更大,更不易拿高分,学生的差异性也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区分度更大。从这个角度分析,北京中考考生成绩大面积提升、高分学生扎堆,除了试题的绝对难度降低,恐怕也有考查方式保守,试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不足的问题。这样的降低难度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水涨船高式的高分也不能减轻家长的焦虑。

教学评不仅要在内容上一致,更要在方式上一致

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高考和中考命题的基本遵循。应该说,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来命题,确保“内容不超范围、深度不超要求”,这是高考、中考命题的一条“红线”。只有做到教、学、评(考试评价)一致,才能发挥好考试对于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缓解家长和考生的焦虑,更好地落实“双减”要求。

我相信,高考、中考命题组织部门及命题专家,对于保证“依标出题”肯定要反复研究,不敢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超出课标范围的试题不能说绝对没有(特别是在还没有全面实行省级中考统一命题的情况下),但是应该很少。可是为什么每年高考、中考结束后,总是有不少考生和老师抱怨题目“超纲”了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理解上的误区。

首先,不能把遵循课标、强调回归教材理解为以教材为限“画地为牢”,认为教材里没有讲到的内容一律不能涉及。照这样的理解,那文言文阅读是不是只能从课本里讲过的篇目中选材?类似初中数学“新定义”这类问题,以教材为本、适当向外拓展延伸,通过“举一反三”就能理解的内容,算不算“出圈”?显然不能算,否则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从何培养?

其次,不能仅从“内容”的角度看教、学、评的一致性,更要从“方式”的角度去看。通常大家对课堂上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比较重视和敏感,对于高考、中考试卷哪些知识点考到了,哪些知识点没考到,总结分析得很透,但对于是怎么考的、对于高考引导教学方式变革的功能却忽视了。“怎么考—怎么学—怎么教”的反馈链条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试题注重创新性、开放性、综合性、情境化,与之相适应,教学方式也应该更加强调以大概念统领的主题教学、互动探究式的教学和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科实践教学,倘若还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零碎知识点、按套路机械刷题,面对不断创新变化的题型,自然会觉得不适应,觉得题目生僻,做起来别扭吃力。

总而言之,高考、中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与高中新课标、义务教育新课标以及当前不断深化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中考命题改革与高考命题改革在方向和理念上应该也必然会同向而行。高考、中考命题改革只会不断深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小的波折,但方向不会变、进程不可逆,只有顺应“评”,改变“教”与“学”,才能掌握主动,化“难”为“易”。(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汪瑞林)

作者:汪瑞林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热招院校推荐

更多院校>
(c)2024 www.wyfx20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浙ICP备2023018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