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学,职校招生与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好上学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好上学

>

职校资讯

>

学习经验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建议去吗(和田师范专科是211吗)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2-08-25

新疆和田因玉名闻天下,《史记·大宛列传》中载:“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然而,玉不琢不成器。苍茫南疆,谁来琢玉?

以少数民族师生为主体的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头等大事,深入开展“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实践活动,“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并实行“一票否决”。建校以来,该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养了2万多名各类人才,其中大部分留在南疆乡村,播撒着民族团结进步和传道授业解惑的种子。2015年5月,该校学生工作处—团委联合党支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工作暨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称号。6月中旬,记者来到和田师专,进行了深入采访。

即将毕业,师生们在校园合影。

新疆日报讯(记者曾华锋 杨英春摄影报道)

“高中毕业后,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特别是新疆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岳杨边比画边笑。这位开朗、漂亮的西安姑娘不仅来到了新疆,而且在和田师专毕业后考取了和田萧山幼儿园的事业编制,“我男朋友也在和田,我们准备在这里安家。”和岳杨一样,不少内地生源、非和田生源毕业生留在了广阔的南疆大地,挥洒着青春和热情。

扩招内地生,栽下梧桐引凤来

“长期以来,我校师生民族构成结构单一,少数民族师生占绝大多数。为了优化学校师生构成,学校稳步扩大内地招生规模。”和田师专党委书记、副校长赵明告诉记者,该校有21个民族的近5000名学生。2005年,汉族师生仅占学校总人数的5.5%。

这些年来,和田师专逐步扩大在内地招生的人数。自2005年起,在自治区教工委、教育厅的帮助和支持下,和田师专开始在甘肃、山西、宁夏、青海、陕西、河南、山东、四川、云南、江西等内地十余个省份招生。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面对和田师专栽下的“梧桐树”,“凤凰”纷飞而来。

“当时,正在搞西部大开发,看到招生简章后,我心动了。”来自河南商丘的王颖对记者说,“我想去西部,想当老师,于是报了和田师专的维吾尔语专业。”2006年,王颖如愿以偿,被和田师专录取,“我很清楚,选择了维吾尔语专业,就意味着要留在南疆。”

“我从小就喜欢新疆,觉得那里很神秘,很美丽。”来自陕西咸阳的上官静坦率地告诉记者,“老家竞争大,工作不好找。我报的也是和田师专的维吾尔语专业。刚开始,爸妈不放心,后来见我在和田挺好的,也就放心了”。

据统计,2010年至2014年,和田师专共有内地生源毕业生583人,绝大多数人既来之则安之,很快融入到多民族交融的环境中。如爱美的岳杨穿起了有民族特色的长裙,戴起了各种首饰,穿着打扮洋溢着“民族风”。

“梧桐树”引来的还有老师。和田师专增加内地高校高学历毕业生来校工作的名额,2010年以来,共新招录教师47人,其中内地高校毕业生就占了4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近30人。人才的引进,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也使教职工队伍的民族结构发生了变化。2015年,汉族师生占学校总人数的比例上升到近25%。

记者在和田师专行走,看到女生成群,花团锦簇。“和田师专的学生70%是女生。5栋宿舍楼,女生就占了3栋。”赵明说。大量来自疆外、和田地区以外的女生、女教师,就像当年的八千湘女一样,留在了天山南北,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

实施民生工程,多层次帮扶让师生享实惠

刚从西安来到和田,落差较大,岳杨并不适应,“有点失望”。特别是在饮食方面,“刚开始我吃不惯羊肉。”岳杨说,没多久,和田师专听取了学生的建议,增设了汉餐食堂。

记者在和田师专的食堂就餐时发现,一份素抓饭才卖4元,一份拉面卖5元,而校外店的售价要高出一两倍。为降低学生在校期间生活支出,和田师专发挥学校农场副食品生产基地的作用,使学生食堂饭菜十年“质量不下降,数量不减少,价格不上涨”。

“学校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退失学。”据赵明介绍,针对贫困学生较多的情况,学校开展了扶贫帮困的民生工程,很多教职工与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资助贫困学生。

学校构建了“奖”“免”“扶”“助”“贷”等多层次帮扶工作机制,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学校每年用于扶贫帮困的经费额度都在800万元左右,受到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占到学生总数的80%以上。其中,一等助学金是5000元。

来自甘肃的学生刘明科,在学校的收发室勤工俭学,每个月可获得补助128元。在护校队、纠风队、国旗班勤工俭学的学生都有补助。

“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播洒阳光的人,用关心、信任和激励,把阳光的种子撒进学生的心田。”教师蒋莹莹说。80后的蒋莹莹是一位军嫂,经常到民汉合班的班级中和学生谈心、嘘寒问暖,大家相处和谐。

对于新招录进来的教师尤其是内地来疆的教师,和田师专给予关心、爱护。鉴于他们之前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与南疆有较大差异,学校和院系领导从细微处入手,帮助他们适应环境,了解风俗人情、饮食习惯。对于家庭有困难的教职工,各部门结对帮扶。

之前,师资队伍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结构偏低。为此,学校实施了“学历工程”:凡是考上硕士研究生的教师,待遇不降,学费、交通费等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2012年至今,学校教师考取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研究生7人,培养和新招聘硕士研究生教师33人,学校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增加55人,增加比例为45%。

“和田师专毕业后,我留校工作。2007年,我考取了西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学校承担了一切费用,工资照发。2010年毕业,我又回师专工作。”作为这个制度的受益者,宣传部长王予锋“现身说法”。

扎根南疆,“水流走了,要把石头留下”

“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招生时,常有内地学生问。和田师专的招生人员回答:“只要你能拿到毕业证,就能找到工作。”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无疑给学生吃了“定心丸”。

近年来,尤其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自治区及和田地区有关部门采取倾斜措施,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师范生在南疆找工作相对容易,仅和田地区每年就要招录1000多名教师。公务员招录比例也较高。只要你有才华,有学历,不愁找不到工作。

王颖2009年毕业后考取了和田县布扎克乡中学老师,教双语班的汉语;上官静考取了墨玉县阔依其乡中学老师,“班上的民族学生太活跃了!我一提问,他们就全部举手;一下课,他们就全部围着我。”上官静笑得前俯后仰;陕西榆林的延垚毕业后,考取了和田萧山幼儿园老师,与岳杨成了同事,“我们班44人,除了特培生,大多留在南疆。”

“学校定位清楚,多数毕业生将补充到乡村一级的学校,包括幼儿园。”赵明说,许多毕业生通过考录的方式,进入南疆基层乡镇(社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的基层公务员和小学幼儿园双语师资,其待遇也随着国家的倾斜政策而“水涨船高”。

汉族毕业生在和田工作短短几年,不少已成为中小学书记、主管双语教学的副校长或者双语教研室主任,能够用双语授课或开展工作。如策勒县博斯坦乡中学党支部书记李兵、墨玉县喀尔赛镇农村经济办副主任张鸿儒,都是毕业于和田师专的内地生源。

“和田地区招录的教师每年都有自然减员。但是,和田师专毕业的学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大多数留在了和田,基层教育单位对和田师专毕业的教师普遍评价很好。”和田地区教育局有关人士说。2010年以来,和田师专内地生源毕业生583人,在南疆基层就业的有526人,占内地生源毕业生总数的90.2%。

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还在上演。王颖嫁给了和田地区检察分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孩子已经有1岁8个月”,她满脸幸福;上官静的老公是特警,本来考取了乌鲁木齐市特警,但为了和她在一起,又申请调回了和田;娇小、靓丽的延垚尚待字闺中,但追求者甚众……

“我经常要参加一些毕业生的婚礼。”赵明笑道。和田师专毕业生不仅在南疆基层找到了事业,还收获了爱情和婚姻,推动了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在有人“流出”时,他们选择“流入”,扎根边疆,扎根基层,成为瑰丽的“和田玉”。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热招院校推荐

更多院校>
(c)2025 www.wyfx20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浙ICP备2023018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