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东北育才学校有哪些(沈阳东北育才学校和平区)
来源:东北育才学校国际部 时间:2022-08-2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方树人之地,从早期培育“建设新中国精锐干部”,到今天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与共和国同龄的东北育才同样走过了奋斗的70年。如今的东北育才学校,已经成长为一所有一定影响力的名校,为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养栋梁之才。
建校七十周年之际,东北育才学校首任校长、年近百岁的李力群托儿子送来一封信,在信里她饱含深情地讲述了70年前东北育才学校艰难创办的经过。翻开尘封的历史,那段往事让所有目睹东北育才学校一路走来的师生们感慨不已。
1980年的东北育才学校校园。
受命建校,徐特立给了许多好建议“东北育才学校建校70周年,作为第一任校长,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李力群今年已近百岁,她委托儿子高燕生回到学校送来贺信,字字句句寄托了这位老教育家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殷切希望。
老校长李力群在信中讲述:“1948年,领导找我谈话,让我办一所学校,为革命培养接班人。当时,我感觉压力很大,因为培养人才是我们党最重要的任务,为此我特意向徐特立老先生请教,他给了我许多好的建议,也坚定了我办好学校的决心。我克服各种困难,在接收改造旧学校的基础上,在全国各地精心挑选德才兼备、政治可靠的老师,他们中很多都是党员、团员。他们既是老师,又是父母、兄长,对孩子们的关心无微不至,为我们育才学校校风的形成,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校初期的课堂。
据东北育才学校校史记载,东北育才学校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徐特立的亲切关怀下创办的。1948年12月开始筹办,1949年初开始招生,1949年5月1日正式开学,学校隶属于东北局。张闻天亲自为学校命名为“东北第一育才小学”。徐特立亲自为学校挑选优秀教师。当时,学校是一所东北局、东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学校实行供给制,学生一律住校。第一任校长为李力群。
“建校之初,没有校舍,没有基本的条件。我就到处协调,找到了一所设施不错的学校就征用过来。因为当时物资严重短缺,我怕孩子们吃苦,想尽一切办法供应牛奶、面粉等。”李力群在信中这样回忆。
东北育才学校老校区的教学楼风采依旧。
防备空袭,曾经北迁哈尔滨数月从成立时起,学校受到了领导的关心。1951年,贺龙元帅曾来校看望师生。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曾专门发文,对学校及学生的各项开支费用做出明确规定。学校还与医大签署了关于医疗和化验员培训的合同。
当时,教育界主要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办学经验。学校多次接待苏联友人的参观访问,并请苏联教育专家来校讲教育学。学校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结合寄宿制特点,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
“抗美援朝开始后,为了防备美军空袭,我们克服人员多、运输难、安置不方便、保障困难等众多问题,将学校迁到了哈尔滨,环境安定后又迁回来。总之,千难万险,我们保住了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同学们也都茁壮成长。”李力群回忆说。
建校初期,学校仅有小学一年至四年四个班190人。东北军区卫生部搬迁,办公楼(即现在学校的主楼)归属了学校,学校扩建为两个楼,占地38000平方米。
1954年7月,根据中央财政部及东北局决定,沈阳市教育局接管学校,更名为“沈阳市育才完全小学校”,但仍只招收东北局和沈阳市一级党政军干部子弟,实行寄宿制。1956年,辽宁省委办公厅发出通知,将原育英小学合并于育才小学,改为普通小学,实行走读制(仍有300名住校生)。合并后,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有教学班20个,学生993人,教师28人的颇具规模的完全小学。
回顾了建校之初的艰难历程,李力群还在信中寄语后来人:“我已近百岁,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现在这个任务要托付给你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事业任重道远。教书育人没有捷径,唯有点滴做起,全心全意!教书育人没有名利,唯有无私奉献,真心付出!教书育人是苦差事,也是好差事,终会桃李天下!”
1953年,学生的集体生活。
校训传承,“周恩来精神”激励后学曾担任周恩来、邓颖超秘书的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赵炜,近十年三次来到东北育才学校。“作为东北育才的伟大校友——周恩来总理的战友和身边工作人员,我有幸和大家共同见证东北育才学校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训鞭策下,历经风雨、走向辉煌的历程。”赵炜说。
1910年至1913年,少年周恩来在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在这里,他立誓“以天下为己任”,萌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心。2004年经沈阳市教育局批准,东北育才学校和东关模范小学合并。七十年来,东北育才的学子以及所有的年轻人秉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已经成为东北育才德育工作最重要的原则。作为育才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精神’激励了一代代育才学子刻苦读书,立志报国。”东北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琛表示,过去的70年是育才发展的璀璨篇章,其中的每一页、每个字都承载了育才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与奉献。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樊华/文 李浩/翻拍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 王沛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