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非攻主张的是谁的思想(兼爱非攻思想的提出者是谁)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2-08-23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经过不断发展和壮大最终形成了,一个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术流派。墨家在先秦时期的影响很力,虽然无法超过儒家。但因其独到的学术理论和学派主张,被后世人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所谓“显学”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就是在当时显赫一时的热点学科,或者学说以及学派。
韩非子曾在《显学》一文中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这段文字记载上可以了解到,墨子与墨家在战国时期的影响力,确实可以与孔子和儒家相提并论。但是大家也应该了解这种并称“显学”的阶段,只适用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从儒、墨学派的后期发展和影响力上来看,儒家学派依然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
墨子和墨家能够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并且可以与被誉为封建正统学派的儒家并称“显学”,这也充分说明了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重要影响力,以及对战国时期文化导向的指导意义。
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学术流派中凸显出来,除了与其创立人独特的思想主张有关系之外,还与墨家学派所推崇的“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的实用理论息息相关。
笔者认为大家在讨论或分析墨家学派之时,一定不能忽略墨子的农民身份。他作为经历颇为丰富的平民,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但从这一点上来分析,就可以了解墨子以及墨家,绝对拥有比其他学派更多的民众支持。
1.殷商王室后裔,先秦四大学派之一墨家创始人
墨家作为先秦“儒墨道法”四大学派之一,从其影响力和地位上来说虽然逊色于儒家,但是却完全可以比肩甚至超越道家和法家。
虽然后来道家和法家的声望,都要比墨家更为显赫,但是在战国时期墨家是,唯一可以与儒家抗衡的学派。
墨家创始人墨子的原为殷商王室后裔,其祖先为殷商时期诸侯国,宋国君主宋襄公兄长目夷后代。但是并未有史书记载,为什么会从贵族降为平民。而且姓氏也简略为单字“墨”。这在古代社会中虽然十分常见,但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却是奇耻大辱。
1.平民墨子的不平凡人生
墨子大约出生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约公元前480年或公元前476年。由于目前并没有较为真实的史料记载,所以关于墨子出生的时间,只能给出大概区间。墨子出生时其家族就已经沦为平民阶层。
他作为战国时期的平民子弟,在年少之时从事了很多“低贱”工作。据记载他曾做过牧童、学过木工。尤其是在制作守城器械上,甚至要比木匠鼻祖鲁班更为精妙。这实际上也为墨子制定,墨家学术领域奠定了重要基础。
墨家子弟在战国时期多位良将,这其实就与墨子的战略思想,以及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有很大关系。他将思想与实际融为一体,这也是墨家所追求的,“知行合一”思想的现实体现。
墨子虽身为没落贵族子弟,但是这也并未影响他接受正规教育。这一点可以从其创立墨家思想,以及曾经做过宋国大夫等方面得到证明。由于墨子出身于平民家庭,所以即使在他创立了墨家学派之后,也依然自称为“鄙人”。
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认为墨子自称“鄙人”二字过于谦卑,所以将其改称为“布衣之士”。不仅深刻体现出了他的出身和地位,同时也将其墨家学派,领袖身份体现得淋漓尽致。
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子与墨家的逆袭之路1.师从于儒者,曾是虔诚的儒家学派信徒
据史料记载墨子曾师从于儒者,并积极学习和领悟孔子的儒学精神。笔者认为从这一点上来看,儒家从创立开始就一直影响着,整个春秋战国的文化格局。很多学派的出创始人,都曾经是忠实的儒学信徒。
比如,荀子虽然是先秦最后一个儒家代表人,但是他的很多思想观点和主张,也都与儒家学派南辕北辙。而战国时期的墨家创始人墨子,曾经也是一个比较虔诚的儒家学派信徒,但是他在学习儒学之时,却发现儒学与其个人平民身份,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平民思想格格不入。
当然这只是墨子个人以及后世史学家的单方面观点,如果从墨家学派的主张和观点来看,其实不难发现墨家思想其实,就是脱胎于儒家思想并有所改进和反对。这主要与儒家和墨家的阶级立场不同有很大关系。
2.因阶级属性不同,与儒家学派分道扬镳
从客观角度上来讲儒学其实就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思想。而墨家学派的思想和主张,所代表的的则是平民阶级的立场。这两种源于不同阶级的学术思想,其实存在着天然的对立,以及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才是墨子以及墨家很多主张,基本上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根本原因。一个代表的是统治阶级利益,而另一个则代表着下层被统治阶级利益。从墨家积极主张“非乐”上来看,其实就是与儒家崇尚“礼乐”思想的悖逆。
儒家的“仁爱”思想强调的是有差别的、应该分类的“仁”与“爱”。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爱,在仁爱之前一定要看清其阶级属性。而墨家的“兼爱”思想,其实也是脱胎于儒家的“仁爱”,但强调的却是无差别的兼爱。
墨家的这种“兼爱”主张别说是在古代社会,就是在当今社会也不可能实现。必经每个人的出身、阶级和觉悟都不同,所以过度的、不切实际的强调“兼爱”,不仅体现出了其落后性,而且也与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差了一点格局。
儒家思想的主旨其实就是维护等级制度,比如,礼制、封建制度等。尤其是礼制范畴上的等级,相比较于他其学派更加严苛。
而墨家则认为生而为人,就应该拥有先天的平等思想。很显然这种思想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在当时社会根本不可能实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孔子以及儒家学派的这种,有等级有差别的仁爱思想,是墨子以及墨家学派所不能接受的。虽然儒墨两家在“仁”的最高境界上,都认为是“惠泽天下”,但墨家则更加强调“爱利百姓”。
墨家思想中的“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1.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墨家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从这一点上来看其实与儒家并无差别。而且也证实了墨子曾经师从于儒者的史实。墨家作为一个与儒家相对立的强有力的竞争学派,虽然最终的结局是昙花一现。但是墨子与墨家的存在,为先秦文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墨子的主要思想成就就是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家以墨子的观点和主张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体系。
墨子作为一个出生于平民阶层的农民,经过自己不断努力进而,成为一名战国时期比较有威望的大思想家,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墨家的发展鉴证。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激烈局面中,墨家能够与儒家并列“非儒即墨”之称。也足以说明了墨子和墨家的重要文化力量。
2.“兼爱”、“非攻”主张
墨家的重要思想支持就是,“兼爱”与“非攻”。所谓“兼爱”实际上就是,将儒家所倡导的“亲其亲”,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关系,发展或推及到其他陌生人身上。墨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时代进步和发展。
这其实也是“爱人若爱其身”的思想延伸,同时,墨子还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等级高与低,贫穷与富贵、强者与弱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天下人,没有做到“兼爱非攻”。如果他们能够在“兼爱非攻”思想的指导下,相亲相爱就可以摆脱这些世俗束缚。
笔者认为墨子的这种思想和主张非常值得提倡,而且在当时社会能够有这种主张,也是一种非常有前瞻性的做法。但由于“兼爱”与“非攻”,实际上并未脱离儒家的“仁爱”思想,只不过是将其范围扩大化,所以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而这种所谓的局限性就是可操作性不强。先秦时期的社会体制以及社会思想,尤其是处于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虽然对现实生活有很大的不满情绪,但是依然会认为有秩序的社会阶级制度,其实更加适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虽然“兼爱”与“非攻”,从思想和主张上打破了这种僵局,但是由于只停留于思想层面,对社会现实以及百姓生活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墨家学派的主张在当时社会中,不仅行不通而且还遭到了其他学派的攻击。
3.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所谓“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出自《墨子·大取》。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在遇到好事的时候一定要取大,也就是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遇到害处的时候一定要规避损失,所谓“取小”就是将损失降到最低。
墨子认为一个在一生中肯定会福祸相依,但无论遇到福还是祸,都应该掌握最佳的取舍方法。只有把握好利害关系才能趋利避害。
这种思想其实与儒家思想大为不同,儒家教人不争不抢,在顺境时要保持冷静而处逆境时则不卑不亢。
墨子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的很多思想和主张其实,都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基准。无论是“兼爱非攻”,还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其实都是在教授没有实权的百姓们,应该多为个人利益着想。
笔者虽然承认“兼爱非攻” 思想的先进性,但是也为其的可操作性而担忧。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墨家思想和墨子主张虽然千古流芳,但是墨家却随着时间流逝,以及时代更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说明其思想确实具有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徐希燕《墨子思想渊源》
秦明《论墨子思想中的“利”》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
徐松岩《论墨子思想中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