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文化(六)近代新式教育蓬勃发展(近代新式教育兴起)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3-11-19
村前村
村前图书馆
村前小学钟楼
无锡是中国近现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清末民国教育最先昌盛的地区之一,曾被誉为近代“全国教育模范第一县”,胡适曾说:“无锡的人才和实业在全国是第一的。”
在无锡,竢实学堂开启了新式教育的先河。1897年,杨模、单毓德等发起创办了竢实学堂,1898年正月24日正式招生,杨模为总理(校长)。竣实学堂既是锡城第一座新式学校,也是省内开办最早的高等小学之一,开无锡新式教育之先河。杨模(1852-1915),字范甫、铁峰,出身学前街书香世家,早年与弟杨楷、同邑华世芳、裘廷梁等并称“梁溪七子”。其文才受李鸿章、张之洞赏识,曾出任天津、山西等地武备学堂教习与监督。开阔的视野、从教的经历,使之成为锡邑新式教育辟路人。竣实学堂采取分科设课、分级就学,教学内容增设了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学校广延名师,除国文、历史外,还开设地理、算学、英文、日文等新式课程,“开办数年,规模大备,俊髦日兴”,“课堂规则一律整肃”,“成绩斐然可观”。1904年,因办学经费捉襟见肘,杨模呈请县府将米业公会掌管的部分米捐(粮食交易税)拨作学堂经费,遭到米业公会强烈抵制。其后矛盾激化,酿成全国瞩目的“毁学事件”。冲突中不仅学堂遭破坏,肇事者还焚毁杨模住宅,殃及杨氏祖宅。事后,肇事者受严惩,被毁学校重修,新学意义也渐为大众所知。杨模以室家被毁之代价,换取了锡邑新式教育走向坦途。竣实学堂的开办,带动了新式教育发展。此后,开明士绅又集资创办了三等公学堂、东林学堂,新式教育蔚然成风。至1904年,锡城已有新式学堂20多所,涉各级各类教育。
竢实学堂
礼堂
学校沿革表
碑刻
运动会
现貌
甲午战后,国内掀起留日热潮,无锡起步早,人数多。1902年,胡雨人、杨荫杭等通过南洋公学留学日本。1903年,杨模赴日考察教育,又资助东林小学教员顾、埃实学堂教员侯鸿鉴、蔡文森等赴日学习师范教育。同年,吴稚晖组织了26人的日本留学团,其中,胡彬夏、华桂芬等为锡邑女子。至1905年前后,无锡“游学东洋者,官私费共三十余人,游学西洋者十余人,而东西洋留学之毕业生,已十余人”。这些早期留学生,成为日后无锡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此后,无锡留美、留法学生人数在各县比例亦名列前茅。以荣家为例,荣德生曾说“余家有七儿、九女及二房两孙在美(留学),外孙中则五女所生美生、三女所生能伦,亦均赴美留学”,由此折射出近代无锡学子留学热之一斑。
1902年,胡雨人父兄三人,在天上市尤家坦设师范传习所,为无锡培养新学师资之始。次年,又在家乡堰桥同善局设师范传习所。这年,留日返乡的杨荫杭、蔡文森等人在锡创办“锡金中学”,1906年改“锡金初级师范学堂”,乃无锡最早的正规师范学校。1903年,无锡富商周舜卿在家乡周新镇开设“商业半日学校”,设3教室,学生64人,乃无锡职业学校之始。
胡彬夏与胡明复(右一)、胡刚复(右二)、胡宪生在美国合影
1904年之后,无锡新学快速发展。“毁学事件”平息后,无锡成立了锡金学务公所,推举裘廷梁为总董,薛南溟为经董,乃江苏最早的新式学务机构,旋又改称学务处。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宜兴、江阴也设立学务公所,后改称劝学所,执掌教育行政,劝导地方兴办教育。
1905年,新成立的“锡金学务处”,在锡城东、南、西、北共添设4所新式小学。随后,荡口华鸿模创办了果育两等学堂,侯鸿鉴独资创办了私立“竞志女学堂”(今无锡东林中学),该校随后增设了中学科、师范科、幼稚科等,成为一所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为一体、兼顾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的综合性教育机构。至1911年,无锡、金匮两县先后共兴办新式学堂120余所。
在宜兴,1903年,开明士绅朱方来等人曾把宜荆试院和周铁乡的竺西书院改办成经史学堂和竺西高等小学堂,但仍以学习经史、参加科考为主要目的。科举废除后,宜兴新式学堂逐渐兴起,1908年时已有官立、公立和私立各类小学堂35所,学生1631人。在江阴,除南菁高等文科第一类学堂外,城内小学有15所,乡村小学堂有66所。
随着新式学堂的创建,各地师范教育也快速跟进。1906年,侯鸿鉴在锡城开办“私立速成师范学堂”,正、附两科分别招收高小毕业生和私塾教师,并设模范小学,作为师范生实习学校。同时,锡金劝学所联合无锡县教育会,先后创办了理化、乐歌补习所(1905)、游戏体操传习所(1906)、手工传习所(1907),举行教育谈话会、单级教授讲习会、私塾促进会与私塾讲习所,培训新式教师。无锡万安市开化乡富安乡也各设有师范传习所。1908年,宜兴劝学所在文昌阁开办了宜荆师范传习所①,乃宜兴第一所师范传习所,招收高小毕业生和塾师入学,分日、夜班上课,半年毕业。同年,宜兴辅延两等小学,受靖江士绅委托,附设师范速成班。1911年7月,宜兴县劝学所又在宜荆女子公学附设女子艺术教员养成所,招收年龄较大、文化根基较好的女生入学。
在新式教育中,锡邑女子教育表现尤为突出。江南文化开明,自古有“闺塾师”传统,维新运动后开明士绅、知识分子又力倡女学。1903年,胡雨人率先在胡氏公学附设女学,其侄女胡彬夏、侄媳华桂芬此前已和杨荫榆、吴稚晖夫人等赴日学习。1905年侯鸿鉴创办竞志女学,是锡邑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女学堂。同年,华朱氏以荡口私宅办鹅湖第一女学。1906年竞志女学增设中学班,为本埠最早的新式中学。同年,杨玉如创办私立翼中女学。这两所中学为无锡女子教育确立了较高起点。同年9月,侯鸿鉴妻夏冰兰与胡雨人岳母王运新等组织天足会,进一步推动女性解放与女子教育。1912年,无锡还创办了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女子读书已成风气。
1907年,清廷决定兴办女学,公立始齐女学乃宜兴新式女性教育之始。1908年,美国人李德理在江阴创设辅实女校,别设辅延女子补习学校。1910年,长泾镇创设保元女子学校,是江阴第一所乡镇女校。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组织公派留学考试,胡彬夏、杨荫榆分别考取首批官费留美、留日资格,同批次中有王季茝、曹芳芸、宋庆龄等,她们日后皆成为国内知名人物,胡彬夏为最早的女性新闻家、杨荫榆是国内第一位大学女校长,由此也折射出清末无锡教育的开放性特征。
杨荫榆
职业教育方面,1905年9月,侯鸿鉴、顾倬在竹场巷钱丝业公会开办商业补习学校。同年,华朱氏在荡口开办的鹅湖女学,专设刺绣科,开女子职业教育之始。1906年,无锡著名女教育家李佩散创办了锡山绣工传习会。同时,补公、志成、学艺等女学也相继开设刺绣科。1909年,华申祺、蔡文森、顾倬等人又发起开办女子职业学校。1910年,顾彬生在张泾桥创办泾皋女子职业学校。1911年,崇安寺小学内附设了公立初等工业学堂,聘陶守恒为校长,设染织专科,此乃无锡历史上第一所公办职业学校。这一时期,无锡专门的职业学校和业余补习学校已多达10余所,为当地蓬勃发展的工商经济提供了急需人才。
通俗教育也颇有起色。1905年,无锡士绅集资在城中兴建公花园,乃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公众园林,也成为无锡知识界交流信息、开展社会活动与宣传教育的重要公共空间。随后,无锡又开办通俗学堂多所。1909年,清廷要求各地办理半日半夜学堂,倡办通俗教育宣讲所,以开民智。无锡积极响应,开办了蓉阳半日学堂、莲溪半日女学;1911年,石塘湾孙氏又创办通俗夜学堂,怀上市严义庄开设农工商余夜校1所。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始于百日维新时期的京师大学堂。1898年9月12日,百日维新即将终结之际,江苏学政瞿鸿机奏请将江阴南菁书院改办高等学堂,以书院沙田试办农学,后因变法失败作罢。1901年,清廷再颁兴学诏书,江苏学政李殿林奏准将南菁书院改为江苏省南菁高等学堂,由丁立钧任总教习,设政、艺两科,分专斋、正斋、备斋共5班,采用积分法升斋。后因江苏省教育界内部对学堂改制意见分歧严重,拖延至1910年南菁文科第一类高等学堂才获准开办,章琴若任监督,但一年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停办。民国建立后,学堂改为江苏省公立南菁学校,1930年又改江苏省南菁中学,终与高等教育失之交臂。
南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