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目社会心理学(二)考试大纲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3-09-04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社会心理学(二)
(课程代码:02047)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组编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社会心理学(二)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行政法(本科)、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专业选考课程。依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要求,依据科学分工的要求和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所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二)具有理论性和实证性的特点。理论性在于它系统地阐述了各种社会心理学流派以及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状态,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产生的原因。实证性在于它是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母体学科的成熟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研究的是一种什么现象,又应怎样去研究它,始终是在争论和探讨中逐渐得到解答的。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社会心理学(二)的学习,使考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理解人与社会交往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现象,将实验科学的研究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加强考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环境的了解,掌握如何促进个人和集体共同发展的心理学原则,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二)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行政法(本科)、应用心理学(本科)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这四门课程可以帮助考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助于更好的学好本门课程。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基本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掌握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几种基本研究方法,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
识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次重点)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之间的关系(一般)
应用: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几种主要方法和原则(重点)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基本的派别,掌握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符号相互作用学派、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观的新进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及其新理论(次重点)
识记:刺激-反应理论、模仿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理解:刺激-反应理论、模仿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发展过程
应用:刺激-反应理论、模仿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对应的应用范围
(二)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及其新理论(重点)
识记:格式塔学派理论、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理解:格式塔学派理论、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的基本发展过程
应用:格式塔学派理论、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的应用范围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及其新理论(次重点)
识记: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理解: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派别、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应用:结合实例,分析人的社会需要和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动机原因
(四)符号相互作用学派及其新理论(一般)
识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思想
理解: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
应用:辩证地吸收其合理内核,对其进行有扬弃的继承、加以改造
第三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化及其重要性,明确社会化及个性化的关系,熟悉社会化的发生机制,认识自我概念及其作用,掌握自我概念的发展机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化的概念(重点)
识记:社会化的概念、特点、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理解:社会意识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社会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
应用:能依据社会化的发展条件来理解个体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次重点)
识记: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引导机制
理解: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机制
应用:了解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会解释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三)自我概念及其发展(一般)
识记:自我概念的含义和功能
理解:自我概念的结构和发展
应用:利用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情况来解释其社会化的进程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知觉的概念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法则,理解知觉他人的过程以及自我知觉理论,了解社会知觉的主要偏差,掌握社会推理的步骤以及三种认知启发,了解内隐社会认知的作用和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知觉及印象的形成(一般)
识记:社会知觉的含义
理解:社会知觉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印象形成的过程
应用:了解自己的知觉特征和提高自身知觉能力
(二)知觉他人与自我知觉(次重点)
识记:自我知觉理论
理解:知觉他人的过程和内涵、社会知觉的偏差
应用:处理好知觉他人与自我知觉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高级过程(重点)
识记:图式、认知启发的三种类型
理解:社会推理步骤、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内隐社会认知
应用:掌握认识他人的这一基本过程并运用于实例分析、了解社会认知的文化效应
(四)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和认识(次重点)
识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印象管理的策略
理解:对印象管理的几种基本理解、印象管理的识别
应用:学会根据情境、交往对象的特点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形象、了解印象管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归因与决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各种归因理论和决策理论的实质含义,认识导致各种归因偏差的主要因素,掌握不同归因风格和决策风格的主要特点,熟悉归因训练和决策树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归因及其理论(重点)
识记:归因的含义、归因原则
理解:归因的相关理论、归因偏差
应用:了解归因的心理机制
(二)归因风格和归因训练(次重点)
识记:归因风格、归因训练的含义
理解:归因训练的方法
(三)决策的理论及其影响因素(一般)
识记:决策的概念
理解:决策的影响因素
应用:了解决策的相关理论
(四)决策风格与决策技术(一般)
识记:决策的技术
理解:决策风格的及其测量方式
应用:掌握培养学生决策能力的方法
第六章 态度及其改变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态度的定义及其功能,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合理行动理论,态度形成的几种理论,明白劝说情境的模式及影响态度改变各因素的研究,掌握态度测量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态度及其形成(次重点)
识记:态度的定义与特征
理解: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应用:了解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态度形成的理论(重点)
识记:学习论、诱因论、认知相符论
理解:三种理论的形成过程
应用:根据理论,结合实例分析其态度的形成过程
(三)态度的改变(一般)
识记:态度的改变的含义
理解:态度改变的相关研究
应用:结合案例,提出改变态度的方法
第七章 沟通与人际吸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沟通内涵及其意义,熟悉沟通过程的七个要素和沟通类型,了解身体语言及其沟通作用,掌握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熟悉吸引的相似于互补原则,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沟通的意义和结构(重点)
识记:沟通的概念
理解:沟通的意义与要素
应用:理解沟通的意义,善用沟通
(二)沟通的类型(次重点)
识记:词语沟通和非词语沟通、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含义、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
理解:五对沟通方式的区别与表现
应用:在与人交往中学会运用多种沟通方式
(三)身体语言沟通(次重点)
识记:身体语言的含义
理解:身体语言的分类
应用:学会正确运用身体语言进行表达
(四)人际吸引的条件(重点)
识记:人际吸引的含义
理解:人际吸引的条件
应用:学会根据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人际吸引力
第八章 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及其社会意义,了解个人心理领域与人际关系,掌握人际关系的四个原则及人情增减规律,了解沟通状况的自我评价,熟悉人际关系改善方法,掌握社会测量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人际关系及其建立与发展(重点)
识记:人际关系的概念与含义
理解:人际关系的状态、中国文化下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人际关系的深度
应用:能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网络,理解特定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重点)
识记: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人际吸引水平的得失原则的含义
理解:四条原则的基本观点
应用:根据人际关系交往的四条原则,理解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和实质
(三)人际关系的改善及技术(次重点)
识记:沟通能力的自我提高
理解:正确使用身体语言、人际关系改善的综合性心理学技术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应用:能结合实际生活来对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四)人际关系的测量(一般)
识记:社会测量法的含义
理解:社会测量法的实施方法、图形法社交测量结果处理
应用:能根据测量的数据和图表分析测量的结果
第九章 攻击和攻击行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攻击的概念及其与敌意的区别,熟悉攻击的本能基础及学习经验与攻击的关系,熟悉攻击的个性与社会原因,了解去个性化、宣泄和移情对攻击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攻击的实质(重点)
识记:攻击的定义
理解:攻击与敌意的区别、攻击的普遍性
应用:攻击的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攻击的影响因素(次重点)
识记:遗传因素、脑神经因素、生理因素、家庭因素、个体因素、社会角色与群体因素、大众媒介的作用
理解:攻击线索、群体的相互作用、注意偏向和归因偏向
应用:根据材料分析个体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
(三)攻击的预防与控制(重点)
识记:完善社会惩罚机制、完善社会公平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避免去个性化状态、引导个人进行理性地宣泄、培养与训练移情能力、培养成熟个性
理解:去个性化、宣泄、移情
应用:能提出有效预防和控制个体攻击行为的措施
第十章 亲社会行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亲社会行为及其发生,了解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助人行为的研究和理论,掌握品德形成的几种理论模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亲社会行为(次重点)
识记:亲社会行为及其相关概念
理解:亲社会行为发生的相关理论
应用:能分析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动向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重点)
识记: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情景因素、求助者的因素、助人者个人因素
理解:影响亲社会行为因素与增多助人行为的方法之间的关联
应用:针对案例提出如何增多助人行为的方法
(三)亲社会行为的实证研究(一般)
识记:干预模式、利他主义模式、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的相关含义
理解:移情实验
应用:透过相关模式研究推测亲社会行为
(四)亲社会行为与品德教育(重点)
识记: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价值观的概念
理解:群体影响与德育的作用
应用:能针对案例提出与价值教育相关的建议来改善人的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 合作与竞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合作与竞争的概念及其心理机制,了解合作心理和竞争心理的趋势,了解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了解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合作与竞争的概述(一般)
识记:合作与竞争的概念
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类型、合作与竞争的辩证关系
应用:能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好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与竞争的心理机制(次重点)
识记: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的含义
理解:合作与竞争产生的原因、合作与竞争的心理趋势、个体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发展应用:理解人际交往中合作与竞争关系产生的原因
(三)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重点)
识记:影响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因素:合作与竞争受相互作用的次数、奖励以及奖励方式、信息沟通状况、威胁、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惩罚
理解:影响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因素的内涵
应用:能根据材料分析影响案例中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因素
第十二章 从众、服从、依从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从众的本质及其与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的关系,熟悉各种从众的心理原因,熟悉权威-服从实验,了解人服从的社会心理原因,认识依从诱发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从众(次重点)
识记:从众的概念、影响从众的因素
理解:从众的类型、少数人具有影响力的条件
应用:能辨别哪些行为是属于从众行为,分析从众行为产生的原由
(二)服从(一般)
识记:影响服从的因素
理解:权威-服从实验、服从的原因
应用:正确地运用服从行为
(三)依从(重点)
识记:依从的目标、依据“一致”“互惠”原则的依从策略、依从诱导的
基本含义
理解:依从的目标、依据“一致”“互惠”原则的依从策略、依从诱导的实际场景
应用:根据理论,结合实例提出能促进人依从的策略
第十三章 群体的基本过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群体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了解人在群体中行为效率改变及改变条件的创设,了解社会惰化、去个性化、群体极化及群体思维的发生机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群体概述(一般)
识记: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群体的功能
理解:群体的类型、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群体的定义
应用:分析影响群体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对个体的影响
(二)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与去个性化(重点)
识记: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与去个性化的概念
理解: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与去个性化的机制与性质
应用:依据理论提出激发个体在群体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方法和建议
(三)冒险转移、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次重点)
识记:冒险转移、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的概念
理解:冒险转移的原因、群体极化的机制、群体思维的过程与预防
应用:根据材料,提出帮助个体在群体中保持相对独立思维的措施
第十四章 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认同的基本概念、基本条件和心理历程,认识社会认同理论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理解偏见的本质及其与刻板印象、歧视的关系,理解偏见产生的原因,了解消除偏见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认同(重点)
识记:社会认同的定义、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社会认同的条件
理解: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与人类需求的满足之间的关系
应用:根据材料,分析社会认同理论在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性别认同上的应用
(二)群际偏见(一般)
识记:群体偏见、刻板印象的概念
理解:微妙偏见、内隐偏见、外貌偏见、性别偏见
应用:根据材料分析群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偏见类型
(三)群际偏见的起因(次重点)
识记:社会认同理论、归因理论
理解:群际偏见的社会根源、动机根源、认知根源
应用:根据材料,分析产生群际偏见的原因
(四)消除群际偏见(次重点)
识记:群际接触、重新划分群际的界限
理解:群际接触的条件、去类别化
应用:根据案例提出利于消除群际间偏见的建议
第十五章 作为交叉和应用学科的社会心理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通过三个应用和交叉领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加深对健康、环境以及文化的理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心理学与健康
识记:应激的概念(重点)
理解:应激与认知的关系、应激生活事件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应用:根据案例,分析个体面对生活中的案例,应该如何处理
(二)社会心理学与环境(次重点)
识记:最佳刺激、领域性行为、规范焦点理论
理解: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应用:根据材料分析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下所产生的行为的心理根源,以及如何设计让个体感到舒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三)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一般)
识记:自我构念的含义、整体性认知、分析性认知、
理解:多元文化互动时候所产生的融合与排斥
应用:分析个体心理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文化流动时候可能产生的撞击与融合现象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1.指定教材: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年第三版
2.参考教材:
教育心理学概论,陆志韦、桑代克,商务印书馆,1926 年版
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朱志贤,中国卓越公司出版社,1990 年版
现代心理学,张春兴,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考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 6 学分,建议总课时 108 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 20%、“理解”为40%、“应用”为 4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 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 60%,次重点占 30%,一般占 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 150 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 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的相应字母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A.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B.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C.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
D.动物心理与行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作用于人的信息分为非社会信息和。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社会知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简述海德的归隐理论的基本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论述影响领导者树立良好领导形象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