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开“爱国三问”的传承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3-08-06
高考是一个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面对高考,考生总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时候开始报名?高考体检对报考专业有什么影响?什么时候填报志愿?怎么填报志愿?等等,为了帮助考生解惑,好上学整理了百年南开“爱国三问”的传承相关信息,供考生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百年南开“爱国三问”的传承 *天津市委宣传部、教育工委 南开大学 联合调研组
在南开大学即将迎来建校百年之际,2021年1月17日上午,**来到南开大学考察调研。图为**参观校史展览。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1935年9月17日,张伯苓校长在新学年“始业式”上提出“爱国三问”,让师生自省自励,影响深远。图为刊登演说原文的《南开校友》创刊号。 南开大学供图 诞生于五四运动大潮中的南开大学,于1919年9月25日开学,首届招生96人。图为开学时全体师生的合影(最后排左一为周恩来,第二排右起第七人为张伯苓,第九人为严修)。 南开大学供图 1951年、1957年、1959年周恩来总理三次回到母校南开大学,殷切期望师生“真正能够很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将来共产主义服务”。图为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供图 巍巍南开大学的百年校史在那一刻定格:新开湖畔、石先楼前,逾5000名师生齐声高喊“爱我中华,振兴中华”,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满怀深情地同近处的师生亲切握手,向远处的师生挥手致意,掌声、歌声、欢呼声在校园里久久回荡。这是2021年1月17日,正在天津考察的**专程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的一幕。 “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轻声念诵:“说得好!”在参观南开大学百年校史主题展时,他在这些讲述爱国故事的老照片前驻足端详,动情地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谈道:南开大学张伯苓老校长有“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抚今追昔、回望百年,南开的魂,就是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南开矢志爱国奋斗、奏响时代强音的生动实践,就是对“爱国三问”的郑重回答。 爱国传统与生俱来 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当年开办南开大学,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去培养人才的。 ——* 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一流人才,是南开人的兴学强国梦。“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这是校父严修对所有南开人的勉励,也是南开大学为国育才的初心。1919年,在多年探索实践基础上,南开大学创建。当时,五四运动风雷激荡,南开大学就是在这场伟大爱国运动的烽火中诞生的,在爱国斗争中接受洗礼,深深植下了爱国主义的基因。百年来,南开走出了一条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大学之路。 历史回溯到1898年冬,离职归隐的晚清翰林严修在为家塾寻觅新学教师时,结识了刚从北洋水师退役的张伯苓。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内外交困,而严修、张伯苓两人同样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位投身戊戌变法,却为颟顸守旧的顽固势力排挤;一位本意为国从军,却遭耀武扬威的侵略者所辱。他们的报国之志受挫,又都不愿服输,于是共同转向了教育救国。多年后,作为南开创校校长的张伯苓说,南开系列学校的胚胎就在此时孕育。五四运动期间,南开首届学生周恩来在天津领导爱国运动,遭反动军警拘捕。虽然学校被迫让他退学,但严修特设专项奖学金,送其赴英国留学。在听说他加入*后,严修仍然一如既往予以资助。严修和张伯苓创办南开就是要培养爱国志士,他相信周恩来的选择是为了实现救国之志。 南开“私立非私有”。南开人心存大公,报国为志,努力将先进教育经验“土货化”,建设“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日寇步步紧逼,南开人成立东北研究会,开展东三省实地调查;创办《大公报·经济周刊》,撰文揭露日本转嫁经济危机的做法;推动应用化学研究所与民族企业密切合作,打破了日本对中国酸碱工业的垄断…… 对这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爱国抗日的基地,侵略者恨之入骨。1937年7月29日凌晨,日军野蛮炮轰南开学校,妄图“去其史、灭其魂”。一时间,美丽幽静的校园变成一片废墟,南开成为抗战全面爆发后第一所被日寇炸为焦土的大学。当年,张伯苓在接受采访时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被迫南迁的南开,与北大、清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刚毅坚卓、弦歌不辍,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抗战胜利后,当得知平津二市被立案惩处的汉奸之中,没有一个战前南开毕业生时,张伯苓深感欣慰:这比接受任何勋章都让我高兴。 自力图强、兴学报国,南开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初心不改,淬砺了生生不息的爱国精神。 爱国基因代代传承 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希望你们脚踏实地,在新的起点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成为南开大学新的骄傲。 ——* 百年来,“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宗旨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在一代代南开人身上接续传承、赓续发扬。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人自觉践行**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要求,用传承爱国基因的实际行动报国强国。 传承,是对“知中国,服务中国”宗旨的代代弘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校长杨石先响应“勇于承担国家任务”的号召,毅然放弃深耕几十年的药物化学研究,转入农药化学等国家迫切需要的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曾做过杨石先科研助手的南开大学教授李正名,牢记恩师“化学要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学术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嘱托,始终把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开发研究与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领衔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高校科技创新成就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深入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五年多来,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50项,南开学人领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APEC研究院”、“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等智库机构,承担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项目1400余个,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500多份。 南开大力实施文科振兴、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医发展“四大计划”,推进建设“十大交叉科学中心”,形成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制高点,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生态文明研究、现代工学体系构建、智能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标志性科技论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亮眼成就,书写了南开的新时代新作为,彰显了中国的奋斗与进步。 传承,是对周恩来杰出楷模精神品格的代代弘扬。周恩来是南开最杰出的校友,**用“六个杰出楷模”评价周恩来,称赞他为“中国*人的一面不朽旗帜”。2019年1月8日,在周恩来逝世25周年之际,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核,南开大学1999级旅游专业班被批准命名为首届“周恩来班”。南开大学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谈道:“‘周恩来班’是授予本科生班集体的最高荣誉。培育、创建和命名‘周恩来班’,就是旨在学习和传承总理的精神品格,鼓励和引领青年学子履行时代责任,用才华和实干爱国报国。” 18年间,南开大学先后命名了八届“周恩来班”,涵纳312位青年学子,成为传承弘扬周恩来精神品格的“火种”,遍洒祖国大江南北。第三届“周恩来班”学生阿依古丽成为天津市首名研究生女义务兵,退伍后回到母校成为一名辅导员,负责“周恩来班”的培育和建设工作。“目前,全校所有班级都在按照‘周恩来班’的标准开展班级建设,从新生入学起就加强培育。”阿依古丽说,“围绕国家民族的大我,塑造坚定、忠诚、勤奋、担当的小我,周恩来的精神品格早已成为青年学子爱国报国的标杆典范。” 传承,是对投笔从戎家国情怀的代代弘扬。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看到南开人主动奔赴沙场的身影——于方舟、马骏、陈镜湖等一批革命志士,何懋勋、刘毓璠、袁永懿等抗战先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救国奉献的赤胆忠心。据不完全统计,建校以来,有名可考的南开英烈就有36位。1949年天津解放后的短短数月内,就有320多名南开学生参军参干,超过当时在校生的40%。 和平年代,一批批南开学子继承先辈传统,携笔从戎,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发展大业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近40名南开学子应征入伍。2021年9月,阿斯哈尔·努尔太等8位参军入伍学子收到**的回信勉励。**指出,希望你们珍惜身穿戎装的机会,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在**重要回信和勉励语精神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南开学子投身军营。他们表示,要到军营建功立业,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 青春报国梦,百炼淬成钢! 爱国教育春风化雨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 走过百年风华,南开大学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塑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百年校史陶铸爱国情怀。每年在新生入校、学生毕业、新党员宣誓以及清明节、校庆日、南开被炸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学校都会举行“纪念先贤、缅怀先烈、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史编研宣教工作中,学校以爱国奋斗为主题,编纂出版百年校史丛书,开通校史网和校史微博,播讲南开故事,弘扬南开精神,以史鉴今,资教育人。 曾见证日寇野蛮暴行和师生爱国壮举的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今年整体入选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八里台校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选定若干特色点位线路,培养一批优秀宣讲员,打造点、线、面结合,精、气、神凝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格局,扩大南开爱国主义传统在全国的示范力、影响力。” 课堂教学塑造爱国认同。历经战火淬砺的南开,蕴含丰富的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等教育资源。解读精神财富,滋养一代新人,成为讲好南开思政课的“秘诀”。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学习,我们觉得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离自己很近,就发生在每天学习生活的校园……” 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历来高度重视,**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南开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021年新学期伊始,学校开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遴选优秀教师专题授课,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开好思政课的同时,南开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促进通识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书法与篆刻”课程通过对书法技巧的传授,教人“字正”如同“身正”;“京剧与戏曲文化”课程通过对戏曲文化的讲解,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根深叶茂。2021年,学校还开设了“中国发展”系列课,校领导、院士、长江学者在结合个人研究领域讲授知识的同时,着重突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公能”素质教育诠释核心价值。每年金秋时节,接到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新生,都能在通知书封面上看到八个大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字校训开宗明义:南开培养的是既有为“公”之精神,又有为“公”之能力的人。如果把“公”理解为致力富强、*、文明、和谐的家国情怀,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操守,把“能”理解为修身报国、服务社会、践行“公”之价值观的能力,把“日新月异”理解为追求和践行“公能”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那么“公能”校训便可谓是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南开表达”。 学校从百年校训入手,实施特色“公能”素质教育,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为载体,把校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实践中,使之内化为面向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成才报国的自觉行动。 师生“四同”丈量中国大地。南开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塑造功能。1999年,南开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首批实施高校,迄今已累计招募了200余名研究生志愿者赴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开展支教服务,为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年来,一届又一届南开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不懈努力,在艰苦环境中丰富阅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在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的同时,也将爱国报国的情怀书写在了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担当实践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探索形成了师生“四同”(同学同研、同行同讲)的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在鲜活生动的实践中,强化了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和爱国报国的坚定信念。在2021年“知行南开”暑期社会实践中,5200余名学生和100余名教师组成500余支实践队深入基层,或宣讲新时代新思想,或以专业知识服务当地发展。2021年寒假,“小我融入大我南开与祖国同行”主题社会实践蓬勃开展,2000多名师生以各种形式宣讲**在考察天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部分师生还以亲历者身份回忆了**来南开时的情形,与乡亲们畅谈了学习体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让没有吃过苦的“90后”、“00后”青年学生,对爱国、担当、为民的精神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爱国道路启示未来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 如何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现成答案,唯有实践出真知。南开大学的百年历程,是一群不服输的中国人脚踏祖国大地,勇立时代潮头,苦干实干、上下求索的教育奋斗史。一代代南开人的爱国追求、不懈奋斗,让南开的办学之路越走越宽。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彰显爱国报国的担当。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南开大学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各环节,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中之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践行“四个服务”职责使命,确保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贯穿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激励爱国报国的志向。培养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的优秀人才,始终是南开教育的目标。南开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勉励嘉许的爱国传统激扬奋斗,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公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全面发展、堪当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体现爱国报国的作为。南开园流行这样一句话:“做学问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瞄准国家需求、追踪世界前沿;“立地”,就是紧贴中国实际、服务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南开师生在科研中既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又要夯实基础研究,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出一流成果、攀世界高峰、强中国脊梁。 百年南开史,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新时代新征程,南开人将时刻牢记**的殷殷嘱托,矢志爱国奋斗,奏响时代强音,加快建设具有南开品格、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将“爱国三问”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在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中,谱写南开大学改革发展新篇章,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新时代的答卷! 以上就是好上学为大家带来的百年南开“爱国三问”的传承,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
百年南开“爱国三问”的传承 *天津市委宣传部、教育工委 南开大学 联合调研组
在南开大学即将迎来建校百年之际,2021年1月17日上午,**来到南开大学考察调研。图为**参观校史展览。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1935年9月17日,张伯苓校长在新学年“始业式”上提出“爱国三问”,让师生自省自励,影响深远。图为刊登演说原文的《南开校友》创刊号。 南开大学供图 诞生于五四运动大潮中的南开大学,于1919年9月25日开学,首届招生96人。图为开学时全体师生的合影(最后排左一为周恩来,第二排右起第七人为张伯苓,第九人为严修)。 南开大学供图 1951年、1957年、1959年周恩来总理三次回到母校南开大学,殷切期望师生“真正能够很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将来共产主义服务”。图为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供图 巍巍南开大学的百年校史在那一刻定格:新开湖畔、石先楼前,逾5000名师生齐声高喊“爱我中华,振兴中华”,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满怀深情地同近处的师生亲切握手,向远处的师生挥手致意,掌声、歌声、欢呼声在校园里久久回荡。这是2021年1月17日,正在天津考察的**专程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的一幕。 “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轻声念诵:“说得好!”在参观南开大学百年校史主题展时,他在这些讲述爱国故事的老照片前驻足端详,动情地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谈道:南开大学张伯苓老校长有“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抚今追昔、回望百年,南开的魂,就是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南开矢志爱国奋斗、奏响时代强音的生动实践,就是对“爱国三问”的郑重回答。 爱国传统与生俱来 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当年开办南开大学,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去培养人才的。 ——* 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一流人才,是南开人的兴学强国梦。“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这是校父严修对所有南开人的勉励,也是南开大学为国育才的初心。1919年,在多年探索实践基础上,南开大学创建。当时,五四运动风雷激荡,南开大学就是在这场伟大爱国运动的烽火中诞生的,在爱国斗争中接受洗礼,深深植下了爱国主义的基因。百年来,南开走出了一条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大学之路。 历史回溯到1898年冬,离职归隐的晚清翰林严修在为家塾寻觅新学教师时,结识了刚从北洋水师退役的张伯苓。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内外交困,而严修、张伯苓两人同样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位投身戊戌变法,却为颟顸守旧的顽固势力排挤;一位本意为国从军,却遭耀武扬威的侵略者所辱。他们的报国之志受挫,又都不愿服输,于是共同转向了教育救国。多年后,作为南开创校校长的张伯苓说,南开系列学校的胚胎就在此时孕育。五四运动期间,南开首届学生周恩来在天津领导爱国运动,遭反动军警拘捕。虽然学校被迫让他退学,但严修特设专项奖学金,送其赴英国留学。在听说他加入*后,严修仍然一如既往予以资助。严修和张伯苓创办南开就是要培养爱国志士,他相信周恩来的选择是为了实现救国之志。 南开“私立非私有”。南开人心存大公,报国为志,努力将先进教育经验“土货化”,建设“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日寇步步紧逼,南开人成立东北研究会,开展东三省实地调查;创办《大公报·经济周刊》,撰文揭露日本转嫁经济危机的做法;推动应用化学研究所与民族企业密切合作,打破了日本对中国酸碱工业的垄断…… 对这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爱国抗日的基地,侵略者恨之入骨。1937年7月29日凌晨,日军野蛮炮轰南开学校,妄图“去其史、灭其魂”。一时间,美丽幽静的校园变成一片废墟,南开成为抗战全面爆发后第一所被日寇炸为焦土的大学。当年,张伯苓在接受采访时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被迫南迁的南开,与北大、清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刚毅坚卓、弦歌不辍,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抗战胜利后,当得知平津二市被立案惩处的汉奸之中,没有一个战前南开毕业生时,张伯苓深感欣慰:这比接受任何勋章都让我高兴。 自力图强、兴学报国,南开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初心不改,淬砺了生生不息的爱国精神。 爱国基因代代传承 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希望你们脚踏实地,在新的起点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成为南开大学新的骄傲。 ——* 百年来,“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宗旨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在一代代南开人身上接续传承、赓续发扬。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人自觉践行**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要求,用传承爱国基因的实际行动报国强国。 传承,是对“知中国,服务中国”宗旨的代代弘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校长杨石先响应“勇于承担国家任务”的号召,毅然放弃深耕几十年的药物化学研究,转入农药化学等国家迫切需要的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曾做过杨石先科研助手的南开大学教授李正名,牢记恩师“化学要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学术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嘱托,始终把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开发研究与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领衔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高校科技创新成就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深入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五年多来,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50项,南开学人领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APEC研究院”、“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等智库机构,承担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项目1400余个,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500多份。 南开大力实施文科振兴、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医发展“四大计划”,推进建设“十大交叉科学中心”,形成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制高点,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生态文明研究、现代工学体系构建、智能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标志性科技论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亮眼成就,书写了南开的新时代新作为,彰显了中国的奋斗与进步。 传承,是对周恩来杰出楷模精神品格的代代弘扬。周恩来是南开最杰出的校友,**用“六个杰出楷模”评价周恩来,称赞他为“中国*人的一面不朽旗帜”。2019年1月8日,在周恩来逝世25周年之际,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核,南开大学1999级旅游专业班被批准命名为首届“周恩来班”。南开大学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谈道:“‘周恩来班’是授予本科生班集体的最高荣誉。培育、创建和命名‘周恩来班’,就是旨在学习和传承总理的精神品格,鼓励和引领青年学子履行时代责任,用才华和实干爱国报国。” 18年间,南开大学先后命名了八届“周恩来班”,涵纳312位青年学子,成为传承弘扬周恩来精神品格的“火种”,遍洒祖国大江南北。第三届“周恩来班”学生阿依古丽成为天津市首名研究生女义务兵,退伍后回到母校成为一名辅导员,负责“周恩来班”的培育和建设工作。“目前,全校所有班级都在按照‘周恩来班’的标准开展班级建设,从新生入学起就加强培育。”阿依古丽说,“围绕国家民族的大我,塑造坚定、忠诚、勤奋、担当的小我,周恩来的精神品格早已成为青年学子爱国报国的标杆典范。” 传承,是对投笔从戎家国情怀的代代弘扬。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看到南开人主动奔赴沙场的身影——于方舟、马骏、陈镜湖等一批革命志士,何懋勋、刘毓璠、袁永懿等抗战先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救国奉献的赤胆忠心。据不完全统计,建校以来,有名可考的南开英烈就有36位。1949年天津解放后的短短数月内,就有320多名南开学生参军参干,超过当时在校生的40%。 和平年代,一批批南开学子继承先辈传统,携笔从戎,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发展大业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近40名南开学子应征入伍。2021年9月,阿斯哈尔·努尔太等8位参军入伍学子收到**的回信勉励。**指出,希望你们珍惜身穿戎装的机会,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在**重要回信和勉励语精神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南开学子投身军营。他们表示,要到军营建功立业,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 青春报国梦,百炼淬成钢! 爱国教育春风化雨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 走过百年风华,南开大学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塑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百年校史陶铸爱国情怀。每年在新生入校、学生毕业、新党员宣誓以及清明节、校庆日、南开被炸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学校都会举行“纪念先贤、缅怀先烈、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史编研宣教工作中,学校以爱国奋斗为主题,编纂出版百年校史丛书,开通校史网和校史微博,播讲南开故事,弘扬南开精神,以史鉴今,资教育人。 曾见证日寇野蛮暴行和师生爱国壮举的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今年整体入选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八里台校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选定若干特色点位线路,培养一批优秀宣讲员,打造点、线、面结合,精、气、神凝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格局,扩大南开爱国主义传统在全国的示范力、影响力。” 课堂教学塑造爱国认同。历经战火淬砺的南开,蕴含丰富的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等教育资源。解读精神财富,滋养一代新人,成为讲好南开思政课的“秘诀”。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学习,我们觉得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离自己很近,就发生在每天学习生活的校园……” 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历来高度重视,**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南开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021年新学期伊始,学校开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遴选优秀教师专题授课,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开好思政课的同时,南开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促进通识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书法与篆刻”课程通过对书法技巧的传授,教人“字正”如同“身正”;“京剧与戏曲文化”课程通过对戏曲文化的讲解,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根深叶茂。2021年,学校还开设了“中国发展”系列课,校领导、院士、长江学者在结合个人研究领域讲授知识的同时,着重突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公能”素质教育诠释核心价值。每年金秋时节,接到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新生,都能在通知书封面上看到八个大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字校训开宗明义:南开培养的是既有为“公”之精神,又有为“公”之能力的人。如果把“公”理解为致力富强、*、文明、和谐的家国情怀,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操守,把“能”理解为修身报国、服务社会、践行“公”之价值观的能力,把“日新月异”理解为追求和践行“公能”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那么“公能”校训便可谓是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南开表达”。 学校从百年校训入手,实施特色“公能”素质教育,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为载体,把校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实践中,使之内化为面向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成才报国的自觉行动。 师生“四同”丈量中国大地。南开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塑造功能。1999年,南开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首批实施高校,迄今已累计招募了200余名研究生志愿者赴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开展支教服务,为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年来,一届又一届南开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不懈努力,在艰苦环境中丰富阅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在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的同时,也将爱国报国的情怀书写在了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担当实践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探索形成了师生“四同”(同学同研、同行同讲)的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在鲜活生动的实践中,强化了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和爱国报国的坚定信念。在2021年“知行南开”暑期社会实践中,5200余名学生和100余名教师组成500余支实践队深入基层,或宣讲新时代新思想,或以专业知识服务当地发展。2021年寒假,“小我融入大我南开与祖国同行”主题社会实践蓬勃开展,2000多名师生以各种形式宣讲**在考察天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部分师生还以亲历者身份回忆了**来南开时的情形,与乡亲们畅谈了学习体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让没有吃过苦的“90后”、“00后”青年学生,对爱国、担当、为民的精神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爱国道路启示未来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 如何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现成答案,唯有实践出真知。南开大学的百年历程,是一群不服输的中国人脚踏祖国大地,勇立时代潮头,苦干实干、上下求索的教育奋斗史。一代代南开人的爱国追求、不懈奋斗,让南开的办学之路越走越宽。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彰显爱国报国的担当。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南开大学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各环节,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中之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践行“四个服务”职责使命,确保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贯穿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激励爱国报国的志向。培养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的优秀人才,始终是南开教育的目标。南开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勉励嘉许的爱国传统激扬奋斗,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公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全面发展、堪当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体现爱国报国的作为。南开园流行这样一句话:“做学问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瞄准国家需求、追踪世界前沿;“立地”,就是紧贴中国实际、服务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南开师生在科研中既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又要夯实基础研究,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出一流成果、攀世界高峰、强中国脊梁。 百年南开史,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新时代新征程,南开人将时刻牢记**的殷殷嘱托,矢志爱国奋斗,奏响时代强音,加快建设具有南开品格、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将“爱国三问”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在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中,谱写南开大学改革发展新篇章,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新时代的答卷! 以上就是好上学为大家带来的百年南开“爱国三问”的传承,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