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移动网络原著民 减少网络伤害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3-08-02
现在的孩子,使用互联网已经相当普及。大人们对孩子的网络行为,不只是“看不惯”,有些是“看不懂”了。以往的禁止上网吧、给电脑加密等治理措施显然已经不灵了。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家长常常是无计可施。
这些年,社会上流行给某个年代出生的人挂上“××后”的称谓,以反映这一时代和群体的特征。中国是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根据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50后”“60后”“70后”“80后”是“传统人”。这些人是看着报纸、听着广播、看着电视长大的。他们觉得互联网挺好,就迁移到网络上来了,被称为“网络移民”;“90后”“00后”“10后”是有了互联网之后出生、伴随着网络长大的,被称为“网络原住民”,是在网络上最早定居的人群,而且网络就像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密不可分;他们中的“00后”“10后”又称“移动网络原住民”,主要使用智能*、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网,比“90后”更进了一步,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更高。
“10后”小孩子,从一两岁就表现出对智能*、平板电脑的钟爱,华丽的屏幕、悦耳的声音、有趣的触屏、五花八门的动画片和游戏,一下子就把孩子吸引了,什么“PK”啊、“闯关”啊……门儿清。一位带过几个孩子的奶奶说:“一家子的大人玩不转一个孩子的时候,给他个iPad就一切都搞定了。这玩意儿哪来这么大的魔力啊,我真是服了!”一些大人不得已把智能*、平板电脑当作哄孩子的“神器”,也催生了更多的小小“低头族”。
“00后”是现在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行为举止、消费观念、思维模式、社交方式都与前人大不一样。
他们的知识来源无边际地扩大了。有人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教材是我们的世界;在‘网生代’的成长中,世界是他们的教材。”他们可以不依靠书本、课堂,不通过老师、家长,在网上获取更多知识、技能,互联网成了他们无所不能的老师。与此同时,现实社会中严禁孩子们接触的低俗、淫秽色情等违法和有害信息在网上的传播,也在不知不觉中扭曲着他们的价值观,严重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他们操纵上网设备更自如。现在的孩子认识屏幕是从智能*、平板电脑开始的,计算机往往都不屑一顾了。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重度用户,可以走到哪、带到哪、看到哪,这就加大了家长对孩子的管控难度。他们从操纵自如的移动设备中获得快乐,也难免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他们的网络生活丰富多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一份青少年上网行为报告称,“未成年人是各类网络应用的长驱潜力用户”,报告罗列的互联网应用在中小学生网民中的普及率让我们大开眼界:“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网络娱乐”三大类中10项应用,都是中学生比例超过网民总体比例,小学生使用QQ空间、网络游戏的比例也高于网民总体,互联网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他们把网络当作精神家园。孩子们伴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网络生活、网络化娱乐成长起来,无论是“菜鸟”或“大虾”,“恐龙”或“青蛙”,在网络空间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这里,他们可以无拘无束、没大没小、没高没低,无忧无虑地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找到自己的知音,忘却和摆脱现实由家长、老师带给他们的压力和烦恼。网络成了他们缓解、释放不良情绪和“疗伤”的地方。
他们有大人们难以介入的网络空间。随着“00后”渐渐长大,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在网络空间,他们有自己不同领域的社群、朋友圈,甚至只有他们彼此才懂的“黑话”。家长偶尔看到孩子们的交流,简直就是一头雾水:“这节课太无聊了,我选择狗带。”“要出成绩了,我好方。”其实“狗带”等于英语“go die”翻译为“去死”,表示很无奈;“方”等于“慌”,表达慌张的心情。有时候当家长在微信或QQ上了解到孩子的心情、困难和某些行为,试图教育、帮助、干预孩子的时候,很有可能就被“黑”掉了,孩子掌控着网络活动的主动权。不一样的话语体系,交流起来更加困难。
互联网的发展及其由此衍生的诸多新事物的出现,真是令大人们在孩子面前“骄傲”不起来。当整个世界都可以“搬到”孩子们手心里的时候,大人们还能高高在上、随己所愿地“设计”孩子的人生吗?如果不低下头来虚心向这些“移动网络原住民”学习,大人们还能了解孩子、预测孩子未来发展的走向吗?
家长与孩子在网上属于两个世界,面对驾驭不了的孩子,一味地限制、压制只会加深两代人的隔阂。唯有了解孩子、熟悉网络,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唯有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孩子宽松的生存空间、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才能减少沉迷网络对孩子的伤害。
以上就是好上学为大家带来的读懂移动网络原著民 减少网络伤害,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