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会社交能力堪忧?八成家长表示满意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3-08-02
4月23日,《中国“在家上学”调查报告(2020)》在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上发布。21世纪教育研究院此次调研显示,“在家上学”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从2013年至2020年,“在家上学”群体规模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截止2020年2月,密切关注并有意尝试让孩子“在家上学”的群体规模约为5万人,其中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学生数约为6000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于2013年首次发布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将“在家上学”现象引入公众视野;2020年至2020年实施的此轮调查,旨在对其最新发展动向和趋势进行跟踪研究。
母亲是“在家上学”的教授主力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家上学”课题负责人王佳佳副教授介绍,“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又被称为“家庭学校”(HomeSchool),是一种以家庭为主要场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在家上学”的核心特质,一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责任人是家长而非学校教师;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之外,通常以家庭为主,较大程度地利用社区等校外资源。
王教授指出,中国的“在家上学”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从类型来看,我国七成的“在家上学”采用的是“父母主导型”。其中以母亲教授为主的情况最多,占到了所有“在家上学”的四成;其次是以父母共同教授为主,占到了所有“在家上学”的近三成。以聘请的家庭教师教授为主的情况和以父亲教授为主的情况相对较少。“在家上学”采用“家庭互助型”和“父母参与型”相对较少,分别占到了5.22%和4.48%。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三种类型的在家上学实践活动之外,还有14.18%的家长将自己的实践活动归类为“以孩子自学为主”、“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以网络学习为主”等类型。
近七成在家上学的孩子接受过学校教育
报告显示,中国的“在家上学”学生具有如下特征:多数为独生子女,男孩多于女孩,年龄在11岁以下,在接受过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教育后在家上学,且在家上学时间并不长,四分之三的儿童“在家上学”时间不足两年。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家上学”群体中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但有两个以上小孩的比例将近40%。由于我国是2013年12月才放开“单独二孩”政策的,即使考虑到多胞胎的情况,“在家上学”家庭的二胎率也比普通家庭要高。同时,愿意生养更多的小孩也意味着父母更喜欢孩子,且家庭经济较宽裕。
从学校教育经历上看,近七成(68.66%)的孩子接受过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他们往往有过不愉快的学校教育经历,通常是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环境而选择“在家上学”。另外,有31.34%的孩子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这部分孩子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学校教育的强烈抵触和不满而“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花费或低于各类教辅培训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研显示,中国的“在家上学”家庭具有如下特征:居住在城市、家长受教育程度较高、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家庭收入小康。
王佳佳教授指出,从分布区域来看,“在家上学”主要居住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尤以华东、华北、华南地区较多。近年来,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和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在家上学”群体规模增长较快。绝大多数“在家上学”群体(85.08%)是城市居民,大城市的比例尤其高(58.21%)。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绝大多数“在家上学”的学生家长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了八成以上,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了50%以上。其中,有过半年以上出国经历的比例达到了20%。他们大都受到了国外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对国外“在家上学”有较多的了解,进而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在家上学”。
从教学经历来看,近一半“在家上学”的学生家长有一定的教学经历,或者是学校教师,或者是受过中国师范教育的培训,或者持有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书。
从家庭收入来看,“在家上学”的家庭整体处于小康水平。具体而言,“在家上学”家庭年收入区段并不集中,五万至十万、十万至二十万、二十万至四十万三个区段均有较密的分布。从“在家上学”的活动开支上来看,家庭花费在孩子“在家上学”的经费开支并不太高,多数在每年每个孩子五千至四万之间。虽然这一数字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费的政策而言,的确需要家庭承担较多的经济负担。不过相较于城市孩子参加的各类教育培训、辅导班的费用,这样的经费开支水平仍处于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选择“在家上学”主要因为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研报告显示,在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原因中,“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73.13%的家长选择了该选项。“不认同学校的教学方式”紧随其后,选择率为71.64%。其他比较重要的原因还包括“不认同学校的课程内容”、“不认同学校的教学进度”、“不认同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环境”等。
王佳佳教授认为,“在家上学”现象的出现,源于一个基本矛盾的存在,即统一的、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长期以来,作为一种由*举办并通过一种非市场的途径向社会提供教育产品的机构,公办学校具有强烈的国家垄断色彩。纳税人和家长群体只能无条件地接受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而没有发言的权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特别是家长群体开始强烈关注并表达自己的诉求,希望公办教育作出调整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然而,家长对学校教育越是关心,他们对学校教育所存在的制度僵化、缺乏关怀等问题就越是不满。事实上,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学校在追求高效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学习进度的同时牺牲了少数天资卓越者和能力滞后者。于是,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工业化时代的学校如同传统媒体一样,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国家化的公办教育不如人意,则加剧了这一矛盾。当家长的教育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时,探索新的途径便成为了他们的选择。部分家长在几经权衡之后,最终毅然带着孩子逃离学校,选择了“在家上学”。
“皇帝不急太监急”?“在家上学”效果学生家长满意,公众表示很担忧
调研发现,中国“在家上学”的教育活动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关注重点上,尤其强调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相对来说,知识以及知识结构的掌握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在课程内容上,非常注重引进国外教材和自主开发教材。儿童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需要被看作是选择课程的主要考虑因素。在教学实践上,与学校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教学内容上看,69.4%的“在家上学”活动与学校差异“非常大”或“比较大”。从教学方式上看,81.34%的“在家上学”活动与学校差异“非常大”或“比较大”。
同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此次调研揭示,大部分“在家上学”的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对“在家上学”的教育效果满意,而多数社会公众对“在家上学”学生的社会化状况表示很担忧。
具体而言,高达87.31%的家长表示,自己对孩子“在家上学”的整体学习效果表示满意。多数家长在衡量孩子学习效果时,倾向于过程性评价,采用非正式、主观的认知和观察某种行为的改变等。51.49%的家长认为标准化考试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不太重要,仅有17.91%的家长认为标准化考试“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化问题上,家长对“在家上学”孩子的社会化状况表示满意。80.6%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非常好”或“比较好”。仅有11.2%的家长表示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不太好”或“不好”。大部分家长表示“在家上学”并不等同于封闭,虽然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没有太多机会与同龄玩伴的交流,但是在课后不仅可以与同龄孩子交流,还可以与更多不同年龄层的人交往,这反倒促进了孩子的社会化。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庭(86.57%)每个月都会组织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绝大多数家庭会通过“带孩子一起参加朋友聚会”(80.6%)让孩子与他人接触。此外,“在家上学”孩子了解社会的方式还包括阅读课外书籍、参加社区活动项目、参加夏令营和志愿者服务项目、参加各种兴趣比赛等。
有意思的是,对于“在家上学”儿童的社会化状况,社会公众则整体表现出了较强的忧虑。有56.1%的社会公众认为,与在学校就读的孩子相比,“在家上学”儿童在社会交际能力方面的表现会“不太好”或“不好”。仅有28%的社会公众认为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会“非常好”或“比较好”。
整体而言,对于“在家上学”现象,社会公众的态度有较大的分歧。对于“在家上学”的整体效果,即“在家上学”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何影响,回答“弊大于利”的比例(24.6%)略多于回答“利大于弊”(17.1%)的比例。更多的社会公众认为应该根据“在家上学”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有56.2%的社会公众选择了“视情况而定”。
从教育主体儿童自身的角度而言,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研结果发现,大多数儿童(79.11%)对接受的“在家上学”教育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虽然这一比例略低于家长的满意度(87.31%),但整体的满意度仍然比较高。不过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也占到了约6%,说明有少许孩子还是不太赞同父母给自己选择的“在家上学”的方式。
半数以上公众认为对“在家上学”应“以规范和约束为主”
尽管公众对“在家上学”现象有一定担忧,但大多还是认同多样化的教育探索应该得到鼓励。与此同时,要采取措施保障教育质量的底线,以减少探索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调查显示,半数以上(55.6%)的社会公众认为,对待“在家上学”现象,应该采取“以引导和支持为主”的政策,四分之一(26.7%)的社会公众认为,应该采取“以规范和约束为主”的政策。仅有4.4%的社会公众认为应该严格禁止“在家上学”现象,还有6.3%的社会公众认为应该“任其发展”。
王佳佳教授认为,更重要的是,对待“在家上学”现象,应该坚持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最大利益为旨归。为了促进“在家上学”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接受的教育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在家上学”群体内部需要加强合作,分享教育经验。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在家上学”的相关管理规定,以支持性的政策措施提升“在家上学”的教育质量。新闻媒体应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报道和呈现“在家上学”的教育实践,将“在家上学”的真实情况呈现出来,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在家上学”。教育研究者应更为深入地分析“在家上学”群体的合理诉求与实践路径,推动学校向学习中心转型,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以上就是好上学为大家带来的“在家上学”会社交能力堪忧?八成家长表示满意,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