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机制 让“游走在悬崖边”的孩子明天不迷途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3-07-31
让“游走在悬崖边”的孩子明天不迷途
经过半年的实施,团云南省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机制,取得明显成效。
新机制通过与多部门联动、*购*服务的方式,发挥服务机构及社工专业优势,构建起边疆民族地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集专业性、复杂性、持续性、挑战性为一体的重点工作,难度很大,需要各级各地团组织顺应新形势、想出新办法、走出新路子。”团省委副书记赵国良说,“结合云南地域特点,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突出地区,精准化、专业化地开展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数量。”
青春期的叛逆是他们内心最疼痛的记忆
研究显示,目前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流动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中的主体。
据昆明市红嘴鸥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红嘴鸥”)的一份调查显示,云南未成年人犯罪人群构成、犯罪类型等,既有暴力化、团伙化、低龄化、财产化的全国共性特征,又有少数民族占比高、毒品犯罪多、女性犯罪增多、农村籍且辍学青少年犯罪多的特征。
“多部门合作,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才能精准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团云南省委权益部部长段飞说。
2020年6月,团云南省委积极履行省“预青”专项组牵头单位职责,联合省综治办、省检察院、省卫计委等成员单位,启动“为了明天——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服务体系工程”,通过*购*的方式,从经费、技术多方面给予基层支持,推动当地团组织及社会组织开展预防犯罪工作。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为每个试点项目配备专业督导。
“我们预计用3年时间,探索出一条既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又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段飞说。
为了更有针对性,经过大规模调研,这一项目确定了面向社区青少年、涉毒涉艾问题突出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城郊接合部、城中村、山区贫困地区青少年、普通学校、社区、专门学校、未成年人犯管教所等特殊管教场所的青少年开展服务管理工作。
获得立项后,红嘴鸥在看守所、金殿中学等特殊管教场所,由社工定期对有不良及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及其家庭开展社工小组、个案、亲情帮教等矫治干预服务。
据他们观察,这些青少年都有人际敏感、敌对、焦虑等情绪,互相看不顺眼、互相指责,常为鸡毛蒜皮的事发生争吵。
但事实上,青春期的叛逆是他们内心最疼痛的记忆。他们对亲情、重新回归社会、疏导不良情绪、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有着十分强烈的渴望。为此,社工们通过小组活动、创作歌曲、亲人看望、做朗读者等活动,对这些青少年提供困难帮扶、心理疏导、行为矫治、能力建设支持等服务,帮助有不良行为及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修正行为、激发自身优势。
“社工的及时介入,不仅转化了一些孩子的偏差行为,也使看守所的未成年人安心投入帮教,降低了再犯风险。”“红嘴鸥”社工周桂红说,在看守所服务期间,社工们还及时发现和遏制了一起未成年人企图劫持干警出逃的事件,帮助这名未成年人放弃了非理性的做法。
“未成年人监室一直是管理的难点,自从社工进驻服务以后,未成年人监室打架吵架等矛盾减少,学员也愿意与干警沟通了。”昆明市看守所的一位负责人说。
用陪伴和帮助降低他们滑向犯罪深渊的风险
小东(化名)被带到了派出所。
几年前,妈妈为了躲避家暴,带着小东逃离家庭来到昆明,租住在普吉片区的城中村里,一直靠打零工为生,生活困难。
接到小东妈妈的求助*,昆明五华区益心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益心”)的社工冒着大雨赶到派出所。
原来小东和同学听说灌水可以打开共享单车的车锁,出于好奇,便模仿操作,被企业的巡查人员看到,将他们带到了派出所,要求3名孩子的家庭赔偿损坏的电子锁共1800元,每个家庭600元。由于3个家庭都很贫困,经过社工与企业的沟通,最终达成每家赔偿200元。
但是,即使这样,对于已经几天没有工作的小东妈妈来说,也无力承担。社工帮他们垫付赔偿后,带着小东和妈妈离开了派出所。
生活在普吉片区城中村里的大部分是流动人口。辍学、单亲、残疾、收入不稳定、儿童无人照顾等,是不少家庭共同的问题。
作为服务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益心”的办公室就安置在城中村里,扎根社区,帮助来自外地的“老乡”。
由于每个家庭面临的处境复杂、需求多元,常常让社工们有一种无力感。然而,一旦踏入他们的生活中,社工们就再也无法对他们的艰难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将小东带出派出所的那位社工,回到办公室后,默默地流泪了。“虽然感到很苦,但我们不会放弃。如果放弃了,这些孩子或许在某一天就会走向边缘地带。”她说。
“由于社区公共空间缺乏,流动青少年会进入网吧,极易因接触街头不良青年产生行为偏差,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益心”的社工张耀伟说。
在获得团省委专项资金支持后,“益心”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构筑“家—校—社区”服务平台,给流动青少年开展法律知识讲座,还购*了两台电脑,供孩子们上网;为服刑人员子女及困难青少年提供家庭陪伴,通过定期探访监狱、*及心理辅导方式,改善服刑人员子女与家人的亲子关系;同时还对15名有不良行为和轻微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了家访陪伴。去年8月暑假,一些孩子还参加了“益心”组织的前往大理的夏令营。
同样在去年暑假,云南省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馨”)的孩子们,也度过了一段快乐的夏令营时光。
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庇护服务的“家馨”,多年来一直在帮助他们远离街头威胁,脱离困境,引领他们回到正道。
2020年6月,获得团省委“为了明天”项目的支持后,“家馨”在庇护服务中,增加了“安全与法制”主题夏令营、机场参观、职业体验等各类活动,让孩子们学到了基本的法律常识,并打开了眼界,收获了快乐。
“这些流浪游走在城市、农村之间的未成年人,长期失学、失管,容易被诱发违法犯罪行为。”“家馨”社工王湘妮说,在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的服务和帮助下,他们的生存、安全、发展、爱和陪伴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降低了他们滑向违法犯罪深渊的风险。
让社区长出抵抗毒品的力量
“红嘴鸥”的社工们在看守所开展工作时发现,贩毒、运毒是云南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特点,其中大部分来自临沧等边境地区。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青少年对毒品的危害和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他们认为,“那些吸毒贩毒的不是坏人,很有义气”“我没有吸毒、贩毒,我只是知道和看见他们吸毒,我没有违法犯罪”。
“这些问题提示我们要构建更加全面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网络体系,重点抓好边境线地州毒品重灾区的防控。”段飞说。
这也正是团沧源县委培育的微笑阳光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微笑阳光”)的工作重点。
距县城15公里的勐角乡,是一个以佤族为主,彝族、傣族、汉族杂居的乡镇。“微笑阳光”的社工站就设在这个乡的勐角村。
由于地处缅甸边境,毒品易得,*较多,勐角村青少年涉毒问题较为严峻。一些涉毒青少年犯罪率高,在朋辈影响下的复吸率高。
获得团省委“为了明天”专项资金支持后,经团县委沟通协调,成立了以县委政法委领导为组长,团委、综治、公安、民政、人社、检察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形成合力推进项目实施。
在父母的关爱和社工的鼓励下,2020年,经过强制戒毒的青少年小岩(化名),与辖区派出所签订了《社区康复协议》,开始了3年的社区康复生活。经社工的介绍,小岩到购物中心上班,不仅自食其力,也远离了原来的毒友,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建立了新的朋友圈。
“微笑阳光”通过对6名涉毒青少年的个案跟进,在就业、复学、重建朋辈和社区关系、公共生活参与机会等方面,提供社区康复支持,稳定了戒毒效果,其中3人还发展成为社区同伴志愿者。
此外,在多次进入学校进行禁毒宣传的同时,社工们还邀请了勐角村中心佛寺长老加入青年人小组,将宗教文化力量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建立了社工站——学校——村委——寺庙等多力量参与的社区康复和预防体系。
“从目前取得的经验来看,支持和培养本社区本民族社工,培养社区自身力量,让社区长出抵抗毒品的力量,才能使禁毒防艾工作取得成效。”“微笑阳光”的一位负责人说。
对此,段飞认为,这正是“为了明天”这一项目期待达到的目的: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培育预青工作骨干人才,实现项目本地化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整体推进该项工程奠定良好基础。
据悉,截至目前,“为了明天”项目投入省级资金39万元,已成立社工小组15个,完成*个案82个,开展小组活动97场次,社区服务15场次,预防青少年犯罪及法治宣传主题夏令营2个,家访陪伴服务300次,累计服务青少年6300余人次,组织督导机构、专家队伍对项目点进行实地督导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