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赖高娃:希望我们的孩子像草原上驰骋的骏马一样努力、自信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3-07-30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像草原上驰骋的骏马一样,努力、自信,奔向未来。”——赖高娃
小档案:
赖高娃,女,蒙古族,1992年毕业于内蒙古兴安盟师范学校,2014年任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乌兰毛都小学校长,先后荣获“兴安盟优秀教师”“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中小学优秀教师”“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并获得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特别指导奖。
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一路向西北方向出发,当浓密厚实的绿意渐渐变成清新柔和的碧色,脚下的大地像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向远方无边无际地铺展开来时,就到了乌兰毛都草原。它地处大兴安岭向科尔沁草原和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是蒙古族歌曲中传唱的“杭盖”,意为山林中的草地。这里牧民的生活在当地一直比较富裕。然而,除了外出务工家庭,他们很少会把孩子送到旗里去上学,而是选择送到草原腹地的乌兰毛都小学。
“别看我们这是牧区学校,在全旗一直都是有名的好学校,我们的孩子不用跑旗里上学。”在乌兰毛都苏木开宾馆的牧民白音塔拉骄傲地说。乌兰毛都小学始建于1946年,是一所纯蒙古语授课的蒙古族学校。牧民白音塔拉的这份骄傲,对于乌兰毛都小学校长赖高娃来说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压力。“我希望我们的孩子像草原上驰骋的骏马一样,努力、自信,奔向未来。所以,我们的学校不能比别人差。”赖高娃说,“学校差了,就像牧场没了草,牧人和马儿是要被迫离开家乡的。”
1 一箭易折 一把难断
赖高娃,兴安盟土生土长的蒙古族姑娘,开朗、大方,高兴或害羞时都会哈哈大笑几声,尽显那来自大草原的爽朗和豁达。1992年,她从兴安盟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科右前旗大石寨小学任教,2003年调任乌兰毛都小学,当了11年分管教学的副校长,2014年当上了校长。从上任的那一天起,她觉得担子更重了。这所学校有很多辉煌的历史,在赖高娃接任时,各地农村牧区学校办学规模普遍萎缩,但乌兰毛都小学的在校生却持续增加。“老一辈的校长和教师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把学校办成全旗有名的好学校,在我任期内这学校不能差下来!要不然我怎么能对得起这些孩子、老师和家长?”
“不能差”和“不敢差”,像紧箍咒一样让赖高娃不敢有一点儿松懈。不过她也不胆怯,“我一个人可能不行,但我们整个班子和老师们都团结一心,就肯定能行。”她说。
于是,凝聚人心从每周一次的例会开始。每周日下午3点,赖高娃都会准时到校,独自在办公室认真做一个周的工作计划。可第二天例会时,她不会先发言,而是让每个班子成员先逐个总结工作、列出工作计划,最后,她对照自己的工作计划逐个补充。“让大家先说,他们就会主动琢磨各自的工作,而不是等着派活儿。”赖高娃解释。就这样,“先听大家怎么说”的会风,延续到学校每一次会议中。
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后,校长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但要拧成一股绳,还需要更强的合力。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教学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比普通学校任务繁重。所以,每次工作安排,赖高娃都会刻意让几个部门通力合作。久而久之,日常工作中,各部门不需要提前沟通就能很默契地互相补台。比如教务处组织课间操活动中会顺便帮教导处强调某个班级的卫生问题;后勤主任是女同志,不擅长校园维修工作,政教主任会随时来帮忙。
赖高娃喜欢先听管理干部说,也喜欢听一线老师说。“老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事儿,大家都可以提意见和建议,有不同意见我们就一起辩一辩,哪条路最合适就走哪条。”赖高娃说。从2020年年底开始,学校准备全面推行“学本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刚一布置,就有老师来提建议:“老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转变得慢,能不能让年轻教师先做,好有个示范。”赖高娃一听有道理,就及时调整改革方案。
“工作中彼此的帮衬让大家相处得像亲人。”后勤主任白德力格日呼说,“在校园里你很少听到有人喊赖校长,大家都叫她高娃老师,同龄或年长的同事甚至会直呼高娃。”
赖高娃听大家说,也会看大家怎么做。每次谁说要做什么事儿,只要合理就放手让他们做,但做成什么样,她都会盯着。一开始每周例会,大家都是说下一周计划多,对上一周总结少,赖高娃及时纠正,要求每人对上一周工作至少总结3条。
一箭易折,一把难断。这是蒙古族关于团结教育最深入人心的经典故事——“阿伦高娃训子”。赖高娃将这个故事以浮雕的形式,醒目地刻在了一进校门正对的教学楼墙面上。
2 骏马奋蹄 自强不息
和谐*的团队文化,让校长和老师们都能舒心地工作,但怎么让更多人的劲儿拧到一股绳上去,是赖高娃一直琢磨的事儿。经过多次有目的的培训和学习,最后她认定,要凝练学校文化,用学校文化凝聚人心,感染师生同向成长,于是“骏马文化”应运而生。
“骏马,是草原人的精神寄托。草原人爱马,马的身上有着人们所追求和崇尚的东西,比如任何时候对主人都不离不弃的忠诚、向着远方昂首奋蹄的自强不息等,而蒙古马更是具有虽然体态矮小但耐力持久的特性。所以,我们要推崇骏马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勇往直前。”赖高娃讲道,“这种精神也特别契合乌兰毛都小学的品质。”
扎根于草原深处的乌兰毛都小学,从建校初的两间土房子十几名学生,到今天宿舍、功能室俱全,并拥有500余名在校生。70多年来,历代乌兰毛都教育人都像这草原上的骏马一样,不辜负老百姓期望,奋发向上,努力办好学校,直至今日。进入新时代,学校更需要继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从小就培养孩子们诚信友爱的高贵品质,勇往无前的进取品格,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草原和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
随后,赖高娃带领团队逐步完善骏马文化体系,把“自信、健康、博爱、致远”作为校风,倡导师生建立自信的心态、自强的性格,锻炼健康的体魄,追求人人心中充满关爱,具有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阳光心态。学校号召每个人都具有阿吉奈(千里马)的精神,教师要“敬业、爱生、启迪、育英”,学生要“乐学、钻研、探究、创新”。
在校园里,浓郁的文化氛围浸润着每一处学校空间:一楼是蒙元文化走廊,二楼是地方特色的扎萨克图文化,三楼则以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为主体,引导学生遵循古训、笃志明学,四楼是师生的蒙古族美术剪纸、传统礼仪、刺绣等作品,由此激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 杭盖课程 培育新人
办好学校,留住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是乌兰毛都小学的老师们办学成就的重要体现,但把孩子们一直留在这草原上,可不是他们的心愿。他们更希望孩子们自信地走出草原,到更广阔的天地有所作为。因此,除了注重课堂教学质量,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们自信与奋发向上的品质。近些年,赖高娃和老师们着力构建“杭盖”课程体系,将骏马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到“杭盖”课程中。
“天韵”社团课程被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它包括书法、科技、舞蹈以及马头琴、博克、蒙古刺绣等蒙古族传统文体项目共22个社团。社团以自愿原则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即使调皮捣蛋的“破坏大王”们,也有发挥他们特长的“小小修理部”。为保证社团活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为每个社团活动都安排了指导教师、活动专用教室,保证活动有场地、有固定时间,并且定期集中表演竞赛,以赛促学,给学生一个个展示平台,也不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同时,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社团辅导员撰写校本教材,目前已编辑出版了蒙古刺绣、蒙古象棋等22本校本教材。
“金马驹”课程和那达慕课程,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校本课程“乌那干乌日色”里,系统介绍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习俗、礼仪等,涵盖了蒙古族的饮食、服饰、蒙古包、歌舞、乐器、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盛会,主要有赛马、博克、射箭及歌舞表演等活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校除了在社团活动中开设博克、蒙古象棋等那达慕传统项目,也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每两年一次的全旗那达慕大会。通过传统民族文化课的开设,使孩子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并积极传承和发扬。
依托图书室开设的阅读课程,是2020年赖高娃从杭州学习归来后的收获体现。为了让学生喜欢上书籍、喜欢上阅读,她学习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图书室进行大改造:将分割两屋的阅览室和图书室打通,方便学生借阅书籍;将墙壁粉刷成适合学生阅读的颜色,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她的引领下,学校还制定乌兰毛都小学“天韵”图书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保证每班每周至少有一次在图书室的阅读课。
“萨日朗”开心农场,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社会实践课程。学校在校园里开设了一块“种植实践基地”,每名学生都要参与种植实践。赖高娃告诉记者,由于学校大多是寄宿生,虽然每年寒暑假都会布置帮家长干农活和放牧的作业,但孩子们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还是少,“我们想让学生在种菜种花中,感受生命成长的全过程,也让学生在植物种植中感受科学、生命、劳动、合作的教育”。
在乌兰毛都草原上生活的人们有一个习惯,在家门的门楣上贴一张骏马图,祈愿家人万事如意、子孙后辈如骏马一样驰骋在草原上。而赖高娃和老师们就是把孩子们扶上马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