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小校长:家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来源:好上学 时间:2023-07-23
高考是一个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面对高考,考生总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时候开始报名?高考体检对报考专业有什么影响?什么时候填报志愿?怎么填报志愿?等等,为了帮助考生解惑,好上学整理了清华附小校长:家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相关信息,供考生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学校眼中,家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题的演讲中,窦桂梅用5个真实的故事浓缩了当今5种家长类型,以及他们的教育方式,故事发人反省。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转变吧,转变!”窦桂梅说,家长可以从一件最基本的事做起,那就是:先把书读起来。 “惠特曼有一首诗写道: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在他最初的生命里,我们家长力所能及的,能给予他什么呢?我们这些学校里,最本质的东西应该给予他什么呢?而未来生命的那里,就成为了他的一部分。” “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 在学校眼中,家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窦桂梅演讲的主题。消息一出,在新京报教育周刊微信公众号(学习公社)后台立刻有家长开始提问“家长真的管太多了吗?”“我工作这么忙如何做到陪伴孩子?”“作为草根家长,我期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有什么错吗?”…… 窦桂梅用五个故事,给大家做了最朴实却又最深刻的交流。 应试、包办、替代、溺爱、强求五个故事,家长的五大问题 在她的故事中,有“压力山大”的六年级男孩和他的妈妈,男孩不得不放弃喜爱的画画转而投身繁重的作业,因为周末两天,他要在妈妈的安排下上奥数、补英语,还要学特长……故事里也有忙碌得半个月不见踪影的爸爸,就连儿子过生日,爸爸也没能赶在儿子睡着前回家,以致儿子想去参与“爸爸去哪儿”节目,只为把爸爸从工作里拽出来……也有令人愕然的极端个案:比如一个家长会为了“捍卫”让孩子睡到自然醒的“权力”,几乎每天上午两节课后才将孩子送到学校,并将补课视为老师的“责任”。也有家长事无巨细地给老师提要求…… 五个故事中,还有一个引起了很多与会者的唏嘘。这是个发生在清华附小戏剧节上的故事。一位爸爸百忙之中抽空去观看了孩子班级的戏剧表演,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扮演了一块没有一句台词、一动不动的“大石头”,然后爸爸中途离场了。 之后,爸爸给老师发来短信:凭什么让我的孩子演石头?老师告诉爸爸,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爸爸还是难以理解:为何老师不给孩子换个角色?孩子后来向老师转述了父亲在家里对他说的话:爸爸说他没出息,既然能自由选择,为什么不选个好点的角色?作为男孩子,手里成天拿着剪刀剪纸,以后能有什么大出息?老师听后,心情非常复杂。 “难道选择演石头,安静地观察别人演出,去分享别人的精彩,难道剪剪纸,就不能是男孩的爱好吗?” 应试、包办、替代、溺爱、强求……这五个故事,正是当下存在于家庭教育中的真实现象。 明智的家长要学会理解、信任和合作 “包办婚姻都没有了,可包办孩子成长的家长却比比皆是。”窦桂梅说,家长的教育观,与家长个人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但社会在变革与发展中前进,家长旧有的经验,是不是也应不断在思辨中调整和改变呢? 窦桂梅认为,家长也要学会理解、信任和合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形成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观念,这才是更多的明智的家长所为。 具体而言,她给出家长三点建议: 第一,与学校共同营造或达成基本价值观。在清华附小,这个价值观就是健康、阳光、乐学。“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看似很简单,做起来的确需要学校内外达成共识。” 第二,家长和学校不是甲方和乙方,窦桂梅说,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完成丰富学校课程内容的责任,那就是把世界带进教室的责任。在清华附小“1+x”的课程建构中,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有五六十门由家长参与的课程融入学校课程资源,这才使“x”的可能性、个性、选择性得以实现。同时,学校低年段鼓励母亲多到校;中高年段鼓励父亲多到校,就是希望把母爱中的温暖、安全感,父爱中的力量与坚定,带到学习过程中。 第三,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事,家长和学校应该有共同的公益情怀。在清华附小,班级家委会的家长,要在适当的时候,充当学校上学或放学期间的交通管理义工。此外,图书馆等场所,也安排有家长义工的岗位。家长的以身作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感染;而家长的亲身参与,也会使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更深的理解与尊重,反过来会促进双方为达成共同认可的愿景而努力。 窦桂梅说,一所小学校,是根的工程,花的事业,“只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彼此知道,合作,彼此达成,还有不好的未来吗?” 以上就是好上学为大家带来的清华附小校长:家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
《在学校眼中,家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题的演讲中,窦桂梅用5个真实的故事浓缩了当今5种家长类型,以及他们的教育方式,故事发人反省。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转变吧,转变!”窦桂梅说,家长可以从一件最基本的事做起,那就是:先把书读起来。 “惠特曼有一首诗写道: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在他最初的生命里,我们家长力所能及的,能给予他什么呢?我们这些学校里,最本质的东西应该给予他什么呢?而未来生命的那里,就成为了他的一部分。” “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 在学校眼中,家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窦桂梅演讲的主题。消息一出,在新京报教育周刊微信公众号(学习公社)后台立刻有家长开始提问“家长真的管太多了吗?”“我工作这么忙如何做到陪伴孩子?”“作为草根家长,我期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有什么错吗?”…… 窦桂梅用五个故事,给大家做了最朴实却又最深刻的交流。 应试、包办、替代、溺爱、强求五个故事,家长的五大问题 在她的故事中,有“压力山大”的六年级男孩和他的妈妈,男孩不得不放弃喜爱的画画转而投身繁重的作业,因为周末两天,他要在妈妈的安排下上奥数、补英语,还要学特长……故事里也有忙碌得半个月不见踪影的爸爸,就连儿子过生日,爸爸也没能赶在儿子睡着前回家,以致儿子想去参与“爸爸去哪儿”节目,只为把爸爸从工作里拽出来……也有令人愕然的极端个案:比如一个家长会为了“捍卫”让孩子睡到自然醒的“权力”,几乎每天上午两节课后才将孩子送到学校,并将补课视为老师的“责任”。也有家长事无巨细地给老师提要求…… 五个故事中,还有一个引起了很多与会者的唏嘘。这是个发生在清华附小戏剧节上的故事。一位爸爸百忙之中抽空去观看了孩子班级的戏剧表演,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扮演了一块没有一句台词、一动不动的“大石头”,然后爸爸中途离场了。 之后,爸爸给老师发来短信:凭什么让我的孩子演石头?老师告诉爸爸,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爸爸还是难以理解:为何老师不给孩子换个角色?孩子后来向老师转述了父亲在家里对他说的话:爸爸说他没出息,既然能自由选择,为什么不选个好点的角色?作为男孩子,手里成天拿着剪刀剪纸,以后能有什么大出息?老师听后,心情非常复杂。 “难道选择演石头,安静地观察别人演出,去分享别人的精彩,难道剪剪纸,就不能是男孩的爱好吗?” 应试、包办、替代、溺爱、强求……这五个故事,正是当下存在于家庭教育中的真实现象。 明智的家长要学会理解、信任和合作 “包办婚姻都没有了,可包办孩子成长的家长却比比皆是。”窦桂梅说,家长的教育观,与家长个人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但社会在变革与发展中前进,家长旧有的经验,是不是也应不断在思辨中调整和改变呢? 窦桂梅认为,家长也要学会理解、信任和合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形成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观念,这才是更多的明智的家长所为。 具体而言,她给出家长三点建议: 第一,与学校共同营造或达成基本价值观。在清华附小,这个价值观就是健康、阳光、乐学。“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看似很简单,做起来的确需要学校内外达成共识。” 第二,家长和学校不是甲方和乙方,窦桂梅说,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完成丰富学校课程内容的责任,那就是把世界带进教室的责任。在清华附小“1+x”的课程建构中,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有五六十门由家长参与的课程融入学校课程资源,这才使“x”的可能性、个性、选择性得以实现。同时,学校低年段鼓励母亲多到校;中高年段鼓励父亲多到校,就是希望把母爱中的温暖、安全感,父爱中的力量与坚定,带到学习过程中。 第三,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事,家长和学校应该有共同的公益情怀。在清华附小,班级家委会的家长,要在适当的时候,充当学校上学或放学期间的交通管理义工。此外,图书馆等场所,也安排有家长义工的岗位。家长的以身作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感染;而家长的亲身参与,也会使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更深的理解与尊重,反过来会促进双方为达成共同认可的愿景而努力。 窦桂梅说,一所小学校,是根的工程,花的事业,“只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彼此知道,合作,彼此达成,还有不好的未来吗?” 以上就是好上学为大家带来的清华附小校长:家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